86式122毫米榴弹炮是参照苏联D-30型122毫米榴弹炮,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于1985年研制成功的师属榴弹炮,用于替代大量装备的老式的54式和54-1或122毫米榴弹炮。86式122毫米榴弹炮的身管较长,为30倍口径,全重3.2吨,射速每分6~8发,具有360°射界,可使用杀伤榴弹、破甲弹、增程弹、烟幕弹、照明弹及反装甲子母弹等多种弹药,使用一般炮弹的射程为18公里,使用底凹增程弹射程可达21公里。86式使用的反装甲子母弹内装30枚子弹、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与国内外同类榴弹炮相比,W86式结构紧凑、*作方便、射程远、精度高、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可以说赶上了世界先近水平,特别是86式的360°环射能力和远射程,在世界同类火炮中首屈一指。口径:122毫米初速:690米/秒弹丸重:33.4公斤最大射程:18000米射速:6~8发高低射角:-7°~+70°方向射角:360°全重:3200公斤身管长:4785毫米行军战斗转换时间:1.5~2.5分钟
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PLZ45式自行火炮是在国产PLL01155毫米牵引式火炮的基础上研制的。其底盘是专门设计的。据称,该炮的总体性能与美国M109A6、德国的PzH2000、和英国的AS90相当,火力性能优于M109A6和AS90。它不但操作简单、维护保养方便,而且可以发射北约制式155毫米弹药。炮塔座圈和美国M109系列自行火炮回转座圈相同的节圆直径,互换简单。PLZ45系统由自行加榴炮系统、ZCY45和ZCL45射击指挥车、定向定位系统(GCL侦察车、704-1侦察雷达、LLX05K气象雷达)、PCZ45弹药输送车、W653工程抢救车、维修监测方舱等组成。
二、性能数据成员:5人车长:10.15米车宽:3.23米车高:2.60米战斗全重:32吨发动机:风冷增压柴油机,单位功率385.9千瓦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转自铁血社区bbs./]火炮诸元身管长:45倍口径弹药基数:30枚射程:底凹榴弹30千米;底排榴弹38.7千米发射速度:最大4~5发/分;持续2发/分高低射界:-3~+72方向射界:360辅助武器:12.7毫米机枪,携弹480发。
LZ89式122mm自行榴弹炮PLZ89式122mm自行榴弹炮PLZ89式122mm自行榴弹炮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自行火炮,装备陆军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由炮塔和履带式底盘组成,战斗全重20吨,乘员5人。其战斗部分由火炮和炮塔组成,采用发动机前置式,发动机室在炮车的右前方,驾驶室在左前方,炮车的中、后部是战斗室。该炮武器系统由带炮口制退装置的122mm榴弹炮和12.7mm高/平两用机枪组成。火炮为一门口径为122毫米的线膛炮,其身管长度约为口径的30倍,行军战斗转换时间约30秒。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底凹榴弹,发射速度为5~6发/分。配用的底凹榴弹能增加弹丸飞行的稳定性,提高射击精度,有利于提高火炮射程,最大射程15-22千米,最小射程3.7千米。火炮在射程和发射速度方面较以往同类火炮有了较大提高。先进的瞄准装置为射击提供了可靠的精度保障;任意角半自动装弹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装弹速度;炮身抽烟装置,可及时将发射后的火药气体排出车外,改善了战斗室的工作环境。火炮可进行360度环射和高射界射击,具有较大的火力控制范围,便于实施火力机动。辅助武器有一挺12.7mm高/平两用机枪,可对敌直升机、伞兵进行射击,并能歼灭地面500米以内的敌轻装甲目标和人员。炮塔外两侧有的烟幕发射筒可发射烟幕弹。
该炮炮塔通过大直径座圈与车体相连,构成封闭式战斗室。旋转式炮塔结构使火炮能实施360度全向射击和高射界射击,火炮瞄准迅速,具有良好的火力机动性。该炮还装的自动灭火装置,能扑灭各种火灾。采用了由我军77式水陆两栖装甲车开发而来的履带式自行火炮轻型通用底盘,为水冷式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330千瓦,地面时速达60千米,最大行程500千米。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和较强的越野能力,便于随伴装甲(机械化)部队行动。新型液压*纵装置使驾驶更加方便、省力,转向机可实现自由转向;液压式换档机构和同步器使换档轻便、容易;油气悬挂使火炮行驶更加平稳,履带调整器可快速方便地调整履松紧。火炮加强了装甲防护,配备有“三防”装置;战斗室装备的观察系统可以在关闭战斗室各门窗的情情下,观察地形、战场、道路及搜索目标。红外夜视仪可在夜间不暴露灯光的情况下,供驾驶员观察道路和目标。烟幕发射装置能够在火炮周围形成有效的“幕墙”。车载通信设备不仅保证了炮内和炮外通信,还可用于自动化指挥数据传输。该炮进行改装后,具有良好的水面机动性能,可在一般海况下行驶和射击,其水上推进时速6千米。
PLZ89式122mm自行榴弹炮装备部队后,使我军炮兵快速火力反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W90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W90式203毫米榴弹炮,该炮口径为203.2毫米,初速933米/秒,射速1-2发/分。发射的弹丸重量和射程分别为:底凹弹,弹重95。9千克,最大射程40千米;底排弹,弹重100。1千克,最大射程50千米。其战斗全重为16396千克。火炮的高低射界为-5~+65°,方向射界为±25°。牵引速度为公路90千米/小时,土路50千米/小时。
中国203毫米榴弹炮是对付点目标和面目标的良好武器,可在远距离上与敌方炮兵作战,压制和打击敌多种目标,也可作为海岸炮打击水面目标。如果配备特种弹则作战任务更灵活,如配备核弹又具备了威摄能力。该炮采用电渣重熔炮钢制成的45倍口径长身管,内有64条膛线,射击寿命1000发以上。炮口采用双室冲击式,炮尾采用与其他火炮完全不同的卡口式炮闩及液压开关闩机构,取消了常规的炮尾零件,由闩体和身管尾端直接啮合。该火炮配有气压输弹机,可在各种射角下将弹丸和药筒输入炮膛。火炮至少配备了全膛增程底凹榴弹和全膛底排榴弹两种,采用可燃药筒,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火炮还可发射西方同口径炮弹。W90式203毫米火炮的功防正面宽度为50公里,单炮火力覆盖面积为1090平方公里,是美国M110203毫米榴弹炮的5倍,苏联2S7203毫米榴弹炮的2.7倍。该火炮以203毫米牵引式榴弹炮为基础,火炮内外弹道相同,在M107型175毫米自行炮的底盘中后部位,安装了203牵引火炮的身管,构成一门射程威力大的履带式自行火炮,203毫米自行火炮的弹道性能诸元与牵引式基本相同,其高低射界为+2-+55,方向射界为±30°火炮行军战斗转换时间为4分钟,最大行驶速度为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720公里,最大爬坡度33,越壕宽为1.905米,战斗全重28.5吨.该炮具有射程远,威力大,地面密集度较好,火力机动范围广的特点,它采用45倍口径的身管,比美国的M110系列[其破进型M110A1,A2的身管为37倍口径]和俄罗斯的2S7都要长.因此该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美国M110系列最大射程仅为29.1千米,[火箭增程弹],俄罗斯的2S7最大射程47.5公里,而我国的203毫米榴弹炮最大射速[2发/分]和持续射速[1发/分]也优于美国的1.5发和0.5发/分]与俄罗斯2S7相当.它的攻防正面宽度约为50公里,单炮的火力覆盖面积达到1243平方千米,是美国M110203毫米榴弹炮的5倍,苏联2S7203毫米榴弹炮的2.7倍。我国203毫米火火炮配的弹药的威力水平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远程全膛榴弹[枣核弹]的装药量,弹片的均匀性等与西方相比均有较大提高,其弹丸杀伤力是美国M106型203毫米榴弹的1.2-2倍
PLL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中国自行迫榴炮采用WZ5516×6底盘,但战斗全重16.5吨。携弹量为36发,中国自行迫榴炮的炮塔在车体后部,高低射界为-4°~80°。方向射界达360°。中国自行迫榴炮发射高爆榴弹的最大射程为9.5千米,发射迫击炮弹的最大射程为8.5千米,发射破甲弹的最大射程为1.2千米。中国自行迫榴炮采用半自动装填方式,因此能始终保持高射速:发射高爆榴弹时6~8发/分钟,发射迫击炮弹时10发/分钟,发射破甲弹时4~6发/分钟。瞄准与作战模式:自动/半自动/手动,装填方式,半自动,炮塔上装一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备弹5000发.最大射速600发/分,火炮装备先进的双向稳定器并有夜间观瞄仪,使它具有夜间和行进间对运动目标进行攻击的能力.炮塔两侧装有X组烟幕弹,以便在作战中隐蔽自己,车内配备有三防装置,可在特种条件下作战.该自行迫榴炮可以用间瞄射击方式向远距离目标射击,发射杀伤爆破榴弹或迫击炮弹,然后在几秒种内改用直瞄射击方式,向正在接近前沿阵地的坦克,装甲车辆射击.该炮将主要装备我军快反部队,空降部队,轻型轮式装甲部队等.底盘6×6底盘战斗全重比16.5吨最大射程发射高爆榴弹的最大射程为9.5千米
发射迫击炮弹的最大射程为8.5千米发射破甲弹的最大射程为1.2千米最大射速半自动装填方式的情况下发射高爆榴弹时6~8发/分钟发射迫击炮弹时10发/分钟发射破甲弹时4~6发/分钟携弹量36发方向射界±35°高低射界-4°~80°乘员4名三防装置有发动机32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85千米/小时最大水上速度8千米/小时。
PLZ-05自行榴弹炮PLZ一05155毫米52倍口径自行榴弹炮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立项。自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之后,中国陆军的主力身管压制火炮已将口径标准改为155毫米。此后研制出的PLZ一45155毫米45倍口径自行榴弹炮系统主要供出口外销,但解放军陆军部队也有少量装备。据信,PLZ一45自行榴弹炮的技术水平和性能都相当不错,1997年,科威特曾订购了总数54辆的外销型PLZ—45,以及相关辅助车辆,装备3个炮兵营。在科威特军方和专家组成的实测评估小组作出的结论里,PLZ一45的可靠度/性能/射程/单价都优于竞争对手——美制M一109A6。PLZ一45最早是在1988年对开公开,代表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火炮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时隔17余年后,中国推出新型榴弹炮,其技术水平和性能肯定高于PLZ-45自行榴弹炮系统。超远的射程
PLZ一05自行榴弹炮采用了52倍口径身管,这显然是受到近年来欧美国家“52倍口径革命”的影响。目前,北约主要国家的师级身管压制火炮均采用了新的52倍口径。包括英国的AS一90、德国的PzH-2000、法国的AUF一2等等,52倍口径代表了世界火炮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中国显然也不希望在这方面落干人后。实际上,中国在火炮制造技术上一直站在世界前列。主要供出口的PLZ一45自行榴弹炮发射中国自行研制的底排弹时射程可达40公里,而发射火箭增程底排弹的射程更达到惊人的50公里,在45倍口径身管火炮里出类拔萃,即使与许多52倍口径火炮相比也毫不逊色。因此,采用了新的52倍口径身管的PLZ一05自行榴弹炮在射程和弹道性能上理应更胜一筹。据信,PLZ-05自行榴弹炮系统发射低阻全膛底排弹(ERFB/BB)射程超过50公里,发射火箭增程底排弹的射程可达70公里。自动装填技术PLZ-05自行榴弹炮采用了俄罗斯2C一19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自动装填技术。俄罗斯2C-19自行加榴炮的装填自动化程度较高。弹丸由自动弹丸装填机装填。弹丸贮存架的设计独特,可将各种不同种类的弹丸放在贮存架内。装填控制系统可以自动从贮存架内搜寻发射所需要的弹种,也可根据要求调整炮弹数量,并控制整个装填过程。一个活动的装弹盘可使火炮在任何方向和高低射角下以最高射速射击,而无需使火炮返回到装填位置。发射装药由半自动装填,空药筒自动退出,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的含量,使装填手操作方便、安全。值得一提的是,2C一19的炮塔后部右侧有一个弹丸传送装置;左侧有一个发射装药传送装置,这就缩短了弹丸和发射装药的装填时间,并可直接从发射车外补给弹药而不用消耗车载弹药。在火炮为非战斗状态时,弹丸传送装置折叠,并固定在炮塔上。而发射装药传送装置则折叠在炮塔内。该炮可进行间瞄射击和直瞄射击(包括在山地条件下和污染环境中进行直瞄射击)。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系统,2C一19自行加榴炮的射速也相当高,最大射速可达8发/分。
战术技术性能口径155mm初速(远程全膛榴弹)>
最大射程底凹榴弹40000m底排榴弹>50000m最大射速8~10发/min爆发射速4发/15s地面密集度
距离公算偏差>1/300身管长54倍口径药室容积>23L炮闩类型立楔自动炮闩装填方式全自动高低射界-3°~65°方向射界360°配用弹种底凹榴弹;底排榴弹;双用途子母弹;末敏弹;激光制导炮弹;照明弹;发烟弹;黄磷燃烧弹弹丸重底凹榴弹45.5kg底排榴弹47.9kg载弹量25发车体长(含火炮)11000mm车体宽3230mm车体高2600mm[转自铁血社区bbs./]车底离地高450mm发动机功率600kw最大行驶速度公路>55km/h土路>40km/h最大行程550km战斗全重<45000kg乘员人数4~5。
SH1型155毫米车载火炮
SH1是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为开拓国际市场而研制的一种轻型自行火炮,其研制工作始于2002年,并在2007年举行的阿布扎比国际武器展上首次亮相。该火炮配备有较强越野能力的6×6汽车底盘,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
SH1型火炮系统的主要武器为1门155毫米身管52倍口径的榴弹炮,可发射北方工业总公司生产的各型155毫米口径弹药,其中包括:爆破弹、火箭助推增程弹(中国方面宣布的最大射程为53千米)和基于俄罗斯“红土地”152毫米炮弹研制的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除此之外,该炮还可发射各种型号的北约制式155毫米炮弹,弹药基数为20发,最高发射速度为10发/分钟。SH1系统的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口径的QJC-88型高射机枪,安装在驾驶室上方。
由于采用了6×6轮式越野汽车底盘,SH1系统在公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可达90千米/小时,并且可克服垂直高度为1.2米的障碍。其发动机安装在车体前部,5名乘员所在的驾驶舱配备有可抵御轻武器子弹和小弹片的装甲板。SH1系统全重为22吨,明显低于履带式自行火炮系统。
SH1配备有更为完善的指挥、控制和制导系统,其中,制导装置以光纤寻北仪附加GPS卫星导航系统构成,定位更为精确。其所配车体安装有经过全新设计的大型液压助锄铲,可最大限度减少由于高速后坐力而产生的车体震动,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由于全部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SH1系统非常容易进行维护和升级。同时,车载通信系统使火炮系统能够被连接到连级或营级火炮单位的C4ISR网络之中,实现信息分享,自动化指挥和控制。
SH2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中国轻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是自主开发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杈的新型武器装备。该炮在研制过程中突出解决了总体优化设计,车炮一体化和轻量化、高效能防护、射击稳定性、底盘四轮转向、火控与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代表了轻型车载炮的发展方向。现代战争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战争转变,军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对赢得战争胜利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陆军的主要力量,地面压制火炮仍是未来地面战场上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是最终占领敌方区域并取得战争胜利的有力保证。
传统牵引式火炮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差,几乎没有越野能力,生存能力低,即使进行信息化改造也难以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何况还有“机械化”障碍。自行火炮(包括履带式及轮式有装甲车体和炮塔的自行火炮)虽然越野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但战略机动性能差,沿既有交通公路网机动的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并且价格昂贵,全寿命使用费用高,即使是经济强国和军事大国也难以大量装备。美国最终停止了研制多年的“十宇军战士”履带式自行榴弹炮的发展计划,采购价格过高和系统重量太大是重要原因。
上世纪90年代法国研制出“恺撒”155毫米车载式自行火炮,诞生了“火炮与汽车结合”的车载炮。这种自行火炮,新颖而巧妙地将。车/炮“合二为一,在实现了火炮机动性的同时,为信息化提供了优良的载体,同时满足了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两个性能,具有较强的战略机动性和沿既有道路长途奔袭的机动性,而且价格低廉。主要性能轻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战斗全重小于11.5吨,可携带24发弹药,秉员4-5人,可实现零度角射击。全炮高度2.95米。该炮公路最大行驶速度可达90千米/小时以上,最大续驶里程达到600千米,最大爬坡度大于60(百分号)。由于该炮底盘具有四轮转向系统,使得最小转弯直径不大于13米,大大提高了火炮行驶机动性。
该炮发射122毫米制式弹药,可在高低0度-70度,方向左右各22.5度范围内射击。发射底凹弹时最大射程达18千米,发射底排弹最大射程为22千米,发射底排火箭增程弹的最大射程可达27千米。发射底凹弹在最大射程上的地面密集度距离不大干1/300,方向不大于1密位。火炮最大射速6-8发/分。火炮装备了定位定向导航装置,具有自主作战能力,配置炮长终端、数传电台等综合信息系统,配有火控计算机、伺服控制系统等。有自动、半自动和人工三种作战模式。该炮的另一特点是使用方便快捷,行军/战斗转换时间仅为45~50秒,行军转战斗-发射6发炮弹-战斗转行军可在2分钟以内完成,打了就跑,大大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
结构特点轻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具有宽敞舒适的驾驶室。内部仪表板、火控设备、控制面板等根据室内空间进行了合理布置和优化设计。驾驶室左右各设置两个侧门,前面两个供驾驶员和炮长出入,后面两个供三位炮手出入,乘员进出方便。车窗玻璃均可防火炮射击时产生的冲击波。驾驶室内部装有暖通和空调,具有良好的热区和寒区乘员舒适性。
底盘系统以高机动越野车为基础,以底盘与火炮系统一体化设计方法设计制造。非独立悬挂的前、中、后三桥均为门式桥,全时6x6驱动,最小离地间隙400毫米,发动机功率160千米。传动箱是变速、分动一体式结构。采用对开式车轮,中央充放气系统,前后轴四轮转向。采用一体化设计的高端面框型车架,形成独特的射击支撑结构,有效承受火炮发射时的后坐载荷,火炮射击稳定性忧良。
火力系统基本采用了PL96式122毫米榴弹炮的技术。火控系统由炮长终端、火控计算机、火控操控台、配电箱、捷联惯导、炮控箱、交流驱动设备、方位/高低电机、方位,高低传感器、射角限制器、半自动操纵台、倾角传感器、数传电台、通信控制器、车通设备等组成,并可根据需要重新选配,满足各层次信息化作战需求。
试验印象试验时,该炮系统发射稳定性好,前后轮转向使转弯半径小。驾驶室抵抗冲击波能力强,爬坡和越野能力优异。该炮总体布置紧凑、功能完备、重量轻、精度高、射速快、反应时间短、机动能力强,具有符合炮兵数字化建设要求的自主作战能力和与机械化部队一致的机动能力,综合性能处于国际同类火炮的先进水平。
中国87式25毫米双联高炮
87式25毫米双管高射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小口径高射炮,1976年开始研制,1987年设计定型装备部队,基型炮经改进已应用于95式自行高炮和步兵战车。该炮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炮闩为立楔式,身管装有消焰器;两根自动炮通过卡箍和后导轨各自向内倾斜1.8度安装在摇架上,身管还由摇架前方的可开合套箍托住,身管和套箍间留有均匀空隙,以减少射击时身管产生的振动;火炮由弹链供弹,每个弹箱容量为40发炮弹;炮架采用大耳轴结构,上架两侧的弹箱及弹箱支架随摇架同时俯仰,推式平衡机装在上架正后方,高低机和方向机均为齿轮传动结构,分别装在托架左右两侧;击发机构可分别实施电击发、脚踏击发、手动击发和单炮击发。火炮装有WPO09型向量瞄准具;使用WBO41P式曳光爆破榴弹和曳光穿甲燃烧弹。口径:25毫米行军状态全重:1520千克行军状态长:4860毫米行军状态宽:2000毫米行军状态高:1900毫米火线高:731-881毫米炮身长:2944毫米身管长:2125毫米后坐长:16-18毫米全弹重:榴弹:0.69千克初速:1050米/秒有效斜距:3200米高低射界:-3度-90度方向射界:360度炮班人数:3人87式自走高射机关炮是陆上自卫队装备的一种自走式防空炮。许多自卫队员暱称“钢坦克”取自钢弹动画中的机械。之前日本都用美国提供的M42自走高射机关炮及M15A1防空自走炮後来1978年才开始本车试验构型。当初预计使用退役的61式战车车体来节省经费,但是61式战车车体不能搭载此型大炮塔,後来采用74式战车车体於1982年开始试验,试验车於1983年完成,各种调整结果於1987年完成後服役。目前试验车还在自卫队展示中心展示。目录特徴
炮塔左右采用Oerlikon公司制35mm机关炮KDA各1门共2门装备。炮塔上部後方有都卜勒雷达提供索定敌机用。其他还有预备用监视系统、TV摄影机、低光度TV摄影机、红外线识别装置、激光测距仪等等光学瞄准设备。车体前部右侧搭载机器电力预备用的补助动力装置(APU)。车体左右侧面有许多机械装置室。
预计中要和主力战车一起行动,所以采用74式战车车体,但是和陆上自卫队最新战车90式战车相比机动力还是差一点。
搭载的机炮也可以对地上目标进行水平射击,74式战车车体的额外好处就是稳定性;可以提供移动间射击能力、倾斜斜面射击能力。和同样是Oerlikon公司制的35mmL-902连装高射炮相比有效射程和命中率都大幅提升。
由於有火控系统等各种先进装备搭载所以造价达15亿日圆以上、因此只能每年少量生产(平成6年生产两辆、平成16年生产一辆)。
外型上和德国的Flakpanzer自走防空炮非常类似、索敌雷达、追尾装置配置稍微不同而已。搭载的35mm机关炮非常强力、对空射击或地上目标扫射都有绝大威力发挥。当成地上部队掩护用兵器也很活跃、现在配备的岗位也在同时可以对空对地作战的角色。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当西方国家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西方国家火炮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明代时期,火炮发展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为前装炮,这种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标准,射程较近;发射和装填速度都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开始换成了后装炮,并且出现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装了炮架,能装在特制的炮车上转战疆场,有些炮甚至已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瞄准装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刃发展为爆炸弹,炮弹弹种也呈现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燃烧弹和爆炸弹等在作战中相继使用。经过改进后,加长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16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其实这26门火炮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火炮。该炮口径为80~130毫米左右,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高速射击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当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种名为佛朗机炮的洋炮也是明军在与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作战时缴获的。葡萄牙的佛朗机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和性能上更有优越性。佛朗机都安装有照门和准星等瞄准装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机的后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将炮安置在架座上,转动炮耳,可以调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并借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
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
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群、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名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在火炮的发展史,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20世纪初,随着一代又一代专家的研制,火炮的品种逐步增加,出现了专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火炮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