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状态全重:5540千克

行军状态长:9900毫米

行军状态宽:2420毫米

行军状态高:2750毫米

杀伤爆破弹重:48千克

杀伤爆破弹丸重:27.3千克

穿甲弹重:25千克/1000米穿甲230毫米

杀伤爆破弹装药:梯恩梯3千克

发射药:双基药9.8千克

83式122毫米榴弹炮

83式122毫米榴弹炮杀爆榴弹于80年代装备部队。

该弹主要用来杀伤有生力量,爆破野战工事,支援步兵和坦克的战斗行动,对战斗火器和辎重车辆进行压制和歼灭射击,还可以在地雷区开辟通路。

86式122毫米榴弹炮

86式122毫米榴弹炮是参照苏联D-30型122毫米榴弹炮,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于1985年研制成功的师属榴弹炮,用于替代大量装备的老式的54式和54-1或122毫米榴弹炮。86式122毫米榴弹炮的身管较长,为30倍口径,全重3.2吨,射速每分6~8发,具有360°射界,可使用杀伤榴弹、破甲弹、增程弹、烟幕弹、照明弹及反装甲子母弹等多种弹药,使用一般炮弹的射程为18公里,使用底凹增程弹射程可达21公里。86式使用的反装甲子母弹内装30枚子弹、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与国内外同类榴弹炮相比,W86式结构紧凑、*作方便、射程远、精度高、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可以说赶上了世界先近水平,特别是86式的360°环射能力和远射程,在世界同类火炮中首屈一指。

口径:122毫米

初速:690米/秒

弹丸重:33.4公斤

最大射程:18000米

射速:6~8发

高低射角:-7°~+70°

方向射角:360°

全重:3200公斤

身管长:4785毫米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1.5~2.5分钟

59式130毫米加农炮

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59式130毫米加农炮。火炮采用单筒身管,装多孔式制退器;手动横楔式炮闩;变后坐制退机,液体气压式复进机,两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均为杆后坐形式;炮架由摇架、上架、下架、大架和防盾组成,大架装有炮身推拉器,行军时,解脱反后坐装置,将炮身后拉,以缩短火炮行军长度;瞄准部分分为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瞄准装置组成,高低机为单齿弧外啮合式,平衡机为气压式,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周视瞄准镜、直接瞄准镜与照明具组成。全重8.5吨,炮班8人,六轮卡车牵引,射速6-8发/分。最大射程27千米。此后结合了122毫米加农炮和152毫米加榴炮的炮架和结构设计,使得59式的全重减轻了2.1吨,射速提高到8-10发/分。命名为59-1式。该炮在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表现出来的性能非常优越,火力猛、射程远、命中精度高、使用可靠,受到参战官兵的赞誉。

进入80年代,我军又为130毫米加农炮研制了底排弹、底凹弹、子母弹等多种新弹种,最大射程增加到38千米。

口径:130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8450千克

战斗状态全重:7700千克

行军状态长:11730毫米

行军状态宽:2450毫米

行军状态高:2550毫米

火线高:1380毫米

身管长:6850毫米

初速:930米/秒

最大射程:27150米

最大射速:7-8发/分

高低射界:-2.5度-45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25度

炮班人数:9人

59-1式130毫米牵引加农炮

59-1式130毫米加农炮是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改进型,1970年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目前我军的主力加农炮。该炮采用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炮闩改为半自动立楔式;反后坐装置由上下配置改为在炮身上方左右配置;摇架由框式改为筒式;增加射击支承座盘,将多孔式炮口制退器改为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增加架尾滚轮;取消炮身推拉器和行军时的前车。该炮采用药筒分装式炮弹,配有杀伤爆破榴弹、杀爆燃榴弹、A型远程杀爆榴弹、B型远程杀爆榴弹、底部排气增程弹、反坦克子母弹、箭式榴霰弹、烟雾弹、照明弹。

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是中国炮兵的主力当家炮,装备炮兵师及以后各集团军属炮兵。59-1式130毫米加农炮配用有杀爆燃弹(射程30公里),远程杀爆弹(32公里),底排增程弹(38公里),反坦克子母弹(25公里)等弹药。

主要战术性能:

口径:130毫米

初速:930米/秒

弹丸重:33.4公斤

最大膛压:3150公斤/平方厘米

射速:8~10发

高低射角:-2.5°~45°

方向射角:左30°,右28°

全重行军状态:6300公斤

战斗状态:6100公斤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3分钟

54式152毫米榴弹炮

中国制造。1955年研制定型的152毫米牵引火炮,系仿制前苏D-1型152毫米榴弹炮(前苏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70年代中期以前的师级支援火炮)。80年代以前曾作为军级重要支援火炮,用以装备步兵军炮兵团之重榴炮营,每营12门。现已逐步退役,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取代。本炮口径大,威力大,自重轻,但射程稍近。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口径152.4毫米

初速508米/秒(榴弹)

最大射程12400米(榴弹)

方向射界35度

高低射界-3 ̄+63.5度

最大射速4发/分

炮全长7558毫米(行军状态)

炮全重3640公斤

编制炮手7人

弹重39.9公斤

运动方式卡车牵引

配用弹药常规弹药多种

66式152毫米加榴炮

该炮于60年代末装备陆军军属炮兵和炮兵师,用以压制和歼灭敌生动力量和炮兵武器等装备,破坏野战防御工事,击毁装甲目标。属于中轻型武器运送方便。

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是根据前苏联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仿制而成,1966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目前我军的主力加农榴弹炮。

该炮采用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只是将单筒身管更换为152毫米口径的身管,该炮与59-1式130毫米加农炮有60(百分号)以上的零部件通用。

该炮采用药筒分装式炮弹,配有杀伤爆破榴弹、发烟弹。

口径:152.4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5720千克

战斗状态全重:5650千克

战斗状态全长:8.64米

战斗状态火线高:1.22米

行军状态长:8690毫米

行军状态宽:2420毫米

行军状态高:2520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5720公斤

火线高:1220毫米

身管长:4240毫米

初速:655米/秒

最大射程:17200米

最小射程:4400米

直射距离:800米

最大射速:6-8发/分

高低射界:-5度-+45度

方向射界:58度

炮班人数:9人

牵引工具:吉比西8型

牵引长:16.0米

榴弹全重:59.62公斤

杀伤面积:43X22平方米

弹药基数:60发

83式152毫米加农炮

83式152毫米加农炮主要用来替代59-1式130毫米加农炮,1986年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装备陆军集团军属炮兵师,用来压制和歼灭敌有生力量,通信联络系统和后方设施,击毁敌主战坦可、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破坏敌野战防御工事。作为海岸炮,可消灭敌水上目标。该炮全炮重10吨左右。该炮身管采用低镍合金钢,进行自紧处理,装单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炮闩为半自动立楔式,并配有闩柄保险机构;采用炮身回转结构,炮身可回转180度进行牵引,缩短行军长度;采用气胎式车轮;座盘为分离式,行军时平放在大架架尾部平面上,大架并架时自行紧固;采用独立轮转式前车机构及倒车杠杆。主要技术特点表现为:一、初速高,达到了每秒955米,这也是实现远射程的前提。二、射程远,最大射程达到30公里,这已经超出了中国以往火炮的射程。三、射速快,每分钟为3~4发,在当时的大口径火炮中,这样的射速已是比较快的了。此外,该炮的高低射界为-2.5度~+45度,方向射界左24度,右26度,行军战斗转换时间3~4分钟,运动方式可以用汽车,也可以用履带车牵引。其运动速度在良好的公路上可达每小时60公里,越野条件下,为每小时15公里。用以装备集团军炮兵旅之加榴炮营或方面军独立加榴炮兵旅。每营炮12门,每旅36-48门。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炮身可回转180度以减少行军长度,改善机动性。这种良好的作战性能,不仅深受部队的欢迎,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作战部队炮兵的火力突击能力。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口径152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10500千克

战斗状态全重:9700千克

行军状态长:9600毫米

行军状态宽:2630毫米

行军状态高:2200毫米

火线高:1480毫米

身管长:8060毫米

初速955米/秒

最大射程30000米(榴弹)

直射距离1170米

方向射界24(左)-26(右)度

高低射界-2 ̄+50度

最大射速3-4发/分

炮全长8660毫米(身管)

炮全重9.7公斤

运动方式卡车履带车牵引

配用弹药常规弹药多种

86式152毫米加农炮

86式152毫米加农炮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大口径远射程加农炮,1986年设计定型。主要性能方面与西方45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相当,某些方面还稍强一些,在使用的可靠性及炮弹地面散布精度等方面均受到了用户的好评。而且该炮及弹药的成本只有西方155毫米榴弹炮的一半左右,称得上是物美价廉。

86式152毫米加农炮主要装备陆军集团军军属炮兵,用来压制和歼灭敌有生力量、通信联络系统和后方设施,击毁敌主战坦克、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破坏敌野战防御工事等。也可以作为海岸炮使用,消灭敌水上目标。该炮战斗全重9.7吨,行军状态长9600毫米,火线高1480毫米,身管长8060毫米,高低射界为负3度~正45度,方向射界左24度、右26度,行军战斗转换时间4分钟,行军时可用汽车或履带车牵引。

该加农炮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身管为低镍合金钢,预计寿命可达1000发,而且初速高,达到了955米/秒,其最大射程达30千米,配用底排弹可达38千米,达到45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的水平,最大射速可达5发/分钟,这在当时的大口径火炮中属比较快的了。

尽管86式152毫米加农炮的性能已经十分出色,但科研工作者们仍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主要方向是增加弹种以对付不同的目标,将身管改为155毫米口径,使射程最远能达到45千米。

PLL01型155毫米牵引式加农榴弹炮

我国于80年代初,在充分吸收了国际上大口径火炮的先进技术后,采用先进的火炮设计理念,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研制成功PLL01型牵引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使我国大口径火炮的研制和生产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性能特点

PLL01型155毫米加农榴弹炮的独特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弹道性能优异最大射程一直是火炮的首要战术指标,也是研制工作的主要任务。PLL01型火炮采用45倍口径身管,配用一种远程全膛弹(ERFB),这种弹的弹丸外形是加大长细比的“枣核”形状,明显地改善了弹丸的空气动力特性和弹道性能,从而使射程达到30千米。其配用的低阻远程全膛底排弹(ERFB/BB),在发射时点燃装于弹丸底凹内的药柱,向后排出燃气,减少了弹底大气涡流的负面影响,使最大射程达到39千米。

火力机动性优越PLL01型火炮的最大射速为4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其高低射界为-5°~+72°,具有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弹道性能。方向射界可达70°(左侧30°、右侧40°),比苏联的M46型130加农炮的50°(左右各25°)大得多,其火力覆盖面积(弹着点形成的扇形区域)分别为M46型炮的1.8倍(ERFB弹)和3倍(ERFB-BB弹)。

另外,在弹药配备方面,发射装药的7个装药号能够使火炮的火力完全覆盖其最小射程5400米到最大射程39千米的范围。

弹丸威力大一般155毫米榴弹的TNT炸药填充量在6千克左右,而PLL01火炮配用的ERFB榴弹则可填充8.6千克高能B炸药,因而能产生较多的破片数和较高的破片飞行速度,提高了榴弹的有效杀伤面积。

地面机动性较好一般火炮设有弹簧类的行军缓冲装置,来减轻在车辆牵引通过复杂地形时产生的剧烈震动,但仍难避免在恶劣地面条件下火炮的大幅度跳动和摇摆,造成零部件的损毁。PLL01型火炮则有装在下架两侧的可沿轴自由摆动的平衡梁以及装在左右平衡梁上的一对车轮组成的缓冲装置,在火炮行军遇到不平地面时,由于平衡梁的摆动,可保持经常有车轮与地面接触,即使火炮高速运动时,也大大排除了所有车轮跳离地面的可能,因而保证了火炮行军的平稳性和在恶劣地段对行军速度的过分限制。

PLL01型火炮还装有两套行军固定装置,如只作短途行军或阵地局部转移时,带炮身的火炮回转部分可处于射击方向固定于架体上牵引;在长途行军时,火炮回转部分则沿下架旋转180°,而将炮身支撑固定在大架上,使火炮呈“折叠状态”牵引,这样既增强了行军时的火炮整体刚度,又大大缩短了火炮行军长度(由13.5米减为9米),大幅度提高了行军的通过性能。用10吨卡车牵引,在一级公路路面上最大行驶速度可达90千米/小时,这远远超过了同口径系列的其它火炮。

结构特征

PLL01型火炮从外形上看非常简洁,采用开架式大架结构,其全部结构件由高强度合金钢制造,并设置有气压式输弹机,液压式主、副座盘等部件,因而有利于减轻全炮重量,便于人工*作,同时可保证火炮射击所必需的稳定性。关于火炮的结构描述,朋友们不妨参照本期读者园地中的示意图。

45倍口径长的身管,采用精炼电渣重熔钢毛坯,具有较高的强度,经过自紧处理的身管提高了抗疲劳强度,可降低内膛磨损,提高了身管的使用寿命。炮身内膛结构按北约标准制造,可以发射北约通用的弹药。身管膛线到距炮口端面12.7毫米处终止,将炮口部加工成无膛线的圆筒形,以消除破裂和变形。

炮闩采用螺式结构,其最大特点是实现了开闩半自动化。

该炮在射击时由气压式输弹机来完成弹丸向炮膛内的输送,以提高弹丸装填的速度。气动输弹机和输弹盘装在与炮尾连接的支架上,整个输弹机构可随火炮起落运动,能在任意射角上提供均匀稳定的输弹力。输弹机构的能源由一个装在左大架上的高压气瓶通过管路提供,气压可调。

为使火炮在低射角射击时后坐部分长后坐,使炮架有较好的稳定性;高射角射击时后坐部分短后坐,使其不与地面撞击造成损坏,该炮在反后坐机构中设置有变后坐装置。

火炮的刹车系统有手制动和气压制动,通过它们的配合可实现火炮与牵引车同时制动,避免因火炮制动滞后撞击牵引车;系统始终处于充气待机状态,使炮车在下长坡时也能连续制动;车炮解除制动时,可保证动作同步,避免因火炮解除滞后而发生的抱死或拖带问题。该炮还采用一种转向联动机构,可以保证在行军转向时火炮炮轮与牵引车车轮趋于同一轨迹,因为如果在转向时车轮与炮轮在地面走的事迹的转弯半径不同,就要求路面宽度足够大,直接对火炮的通过性能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有了这个机构后,就大幅度改善了火炮通过桥梁、涵洞、弯道乃至农村小路的性能。

瞄准机构由高低机、方向机和平衡机组成,赋予火炮射角、射界。瞄准装置由一套四位数字数码显示型的瞄准具、周视瞄准镜、照明具和标定器等器件组成。火控系统采用先进的军用微机和软件技术,配备有可用于连、营级火力定向和射击的指挥系统,实现了炮兵作业现代化。

弹药配备

该炮配有5种弹丸和3种引信,4种发射装药,7个装药号。

低阻远程全膛榴弹(ERFB/HE)重45.54千克,内装B炸药8.6千克。弹形细长,外形流线型极好,其特征是上定心部以4片焊于弹体上的定心舵片代替;底部为凹形,使全弹重心前移,增加了弹丸飞行稳定性。由于弹丸的飞行阻力小,在同样初速条件下,比普通榴弹增程在12(百分号)以上。由于弹丸弹壁薄、装药量大、爆炸破片多,所以杀伤面积大,其爆炸威力约为美国M107榴弹的3倍。

低阻远程全膛底排榴弹(ERFB-BB/HE)重47.6千克,弹头部与ERFB/HE弹相同,弹尾部则将凹形船尾改为底部排气装置。在弹丸飞行时,燃气从弹底排出,不断填充弹底低压涡流区,从而大幅度降低弹底阻力,使弹体总阻力下降,增程率达30(百分号)。

低阻远程全膛发烟弹(ERFB/SMOKE-BE)重45.7千克,采用底抛式结构,发烟时间长,烟幕效果好。

低阻远程全膛照明弹(ERFB/1LL)重45.2千克,采用两次抛射机构,改善开伞条件。用钠盐照明剂,与钡盐比较,发光强度及燃烧时间均提高一倍左右。

低阻远程全膛黄磷弹(ERFB/WP)重47.7千克,弹丸飞到落点后,引信引爆扩爆药柱,将弹体炸开,使弹内黄磷抛散在空中,与空气中的氧及水反应生成烟云,起掩蔽、燃烧和目标指示作用。

203毫米加榴炮

主要战术性能:

口径:203.3毫米

炮管长度:9235毫米

全重:16396公斤

初速:933米/秒(底凹榴弹)

936米/秒(底排榴弹)

弹丸重:95.5公斤(底凹榴弹)

100.1公斤(底排榴弹)

最大射程:40公里(底凹榴弹)

50公里(底排榴弹)

高低射角:-5°~+55°

方向射角:25°

牵引速度:90公里/小时(公路)

50公里/小时(越野)

战斗状态:6100公斤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3分钟

W88式155毫米牵引加榴炮

W88式155毫米加榴炮于1985年开始研制,1988年通过国家鉴定,外贸名称为WA021式155毫米加榴炮。该炮全重9.8吨,由10吨型6轮越野卡车牵引,最大公路时速90公里,越野时速(炮管向后)15公里。这种45倍口径的155毫米加榴炮,身管用电渣重熔钢整体锻造而成,经自紧处理,具有重量轻、精度高、耐磨损的特点,寿命达到1000发全装药远程弹,实现了开闩退壳的自动化。该炮还配有动力输弹机,由大架上的气瓶提供动力,气瓶充气一次可供弹100发,能在任何角度装填。瞄准装置为数字式瞄准器,能保证在-40℃~+60℃温度范围内进行准确瞄准。

W88式155毫米火炮配用5种远程全排弹,外形是具备先进空气动力技术的枣核弹,加之精度高,弹道性能好,最大射程达39公里.除这些弹药外,该炮还可发射北约155毫米制式弹药.W88式和wa021式155毫米加榴炮配套研制了辅助推进装置,使后来生产的这两型火炮具备了自主转移去阵地的能力,发动机马力为77匹,路速可达18公里/小时;转向系统采用了较易控制的后轮驱动,也可转换为四轮驱动,可轻松完成炮车在复杂地形上前进后退和煞车等动作。能够以16~18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80公里.在泥泞路段行军时,牵引车与火炮同时推进,提高了火炮的通过性能

口径:155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9800千克

行军状态长:9068毫米

行军状态宽:2670毫米

行军状态高:2230毫米

身管长:7046毫米

初速:903米/秒

最大射程:39000米

最小射程:5400米

最大射速:4发/分

高低射界:-5度-72度

方向射界:左30右40度

炮班人数:9人

该炮在WA021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的下架前部安装了一台由493Q型4缸水冷直喷式柴油发动机驱动的辅助推进装置,可赋予火炮最大行程80公里的自行推进能力。辅助推进装置由发动机、液压马达、传动装置以及*纵控制装置组成。

辅助推进装置

发动机型号:493Q型4缸水冷直喷式柴油机

发动机功率:56.6千瓦(77马力)

辅助推进速度:16-18公里/小时

GM-45式155毫米牵引加榴炮

中国制造,80年代研制定型的155毫米牵引火炮,未装备部队,用以外贸出口。其实这种加榴炮就是把WA021的炮管放在59-I或66式榴炮的上面,内弹道性能、精度、配用弹种与WA021式相同,可装备外军军或集团军以上炮兵部队。该炮保留155毫米加农榴弹炮的弹道性能,炮尾由圆形改为方形,炮闩仍为半自动断隔螺式;在行军时,在火炮右大架上装有炮身推拉器,可将炮身拉回,固定在左右大架上。射程远、杀伤力大、结构简单紧凑、廉价、配有气动输弹系统,射速快、架尾轮采用液压控制,开合大架方便。用新炮管改良旧装备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缺少炮架千斤顶的情况,火炮发射时的稳定性稍差,不过对于国防经费竭倨的国家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服役和出口情况不详。

口径155毫米

初速897米/秒

最大射程39000米(全膛底部排气弹)

方向射界50度(最大)

高低射界-2.3 ̄+55度

最大射速4发/分

炮全长12000毫米(行军状态)

炮全重8150/8900公斤(战斗/行军)

编制炮手10人

运动方式汽车牵引

配用弹药常规弹药多种

96式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

我空降兵炮兵列装的96式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

96式122毫米榴弹炮是参照苏联D-30型122毫米榴弹炮,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于1985年研制成功的师属榴弹炮,用于替代大量装备的老式的54式和54-1或122毫米榴弹炮。96式122毫米榴弹炮的身管较长,为30倍口径,全重3.2吨,射速每分6~8发,具有360°射界,可使用杀伤榴弹、破甲弹、增程弹、烟幕弹、照明弹及反装甲子母弹等多种弹药,使用一般炮弹的射程为18公里,使用底凹增程弹射程可达21公里。

96式使用的反装甲子母弹内装30枚子弹、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与国内外同类榴弹炮相比,96式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射程远、精度高、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可以说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96式的360°环射能力和远射程,在世界同类火炮中首屈一指。目前该炮是我军空降兵,师属炮兵团的当家火炮之一。

第二章:自行式火炮

59-1式130毫米自行加农炮[转自铁血社区bbs./]该炮是在59-1式130毫米加农炮的炮架前加装辅助推进装置组成,主要供外贸出口用。

该辅助推进装置主要由一个中等功率的发动机和液压传动系统组成。它具有传动效率高、重量轻、体积小、运转可靠、操作维修方便、适用于多种重型火炮等特点。

辅助推进装置的指标:重量:1800千克输出功率:56千瓦最大速度:15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18度连续行驶时间:3小时行军战斗转换时间:2分

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中国制造,60年代中后期研制定型的122毫米自行火炮,70年代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式苏制76-100毫米突击炮,本炮系由54-1式榴炮结合531式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底盘而成。装备坦克师、摩托化步兵师和军(集团军)属炮兵团。采用发动机前置,机动性好,可行进间射击,有红外设备,履带加装橡胶保护。本炮现仅装备摩步师。战术技术性能数据乘员7名重量15.3吨单位功率17.2匹/吨最大速度56公里/时最大行程450公里最大爬坡25度引擎功率262武器1门122毫米炮,1挺7.62毫米机枪最大射程11800米弹药储备炮弹40发,枪弹1000发装甲炮塔无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门带全封闭式旋转炮塔的自行火炮(题图),在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上,以其雄伟的姿态通过了天安门广场。这种自行加榴炮由火炮、炮塔和履带式底盘组成。火炮通过耳轴安装在炮塔上,炮塔则通过座圈与车体相连接。其主要用途是:以不间断的火力支援摩托化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压制和歼灭敌有生力量及火器,破坏敌野战防御工事;与敌炮兵、坦克和装甲车辆作战。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装用的是一门口径152.4毫米的线膛炮,由国产66式152毫米牵引式榴炮改装而成。两者的内外弹道性能相同。经过改的火炮由炮身、摇架、反后坐装置、方向、高低装置与操纵台、瞄准装置和半自动装填系统等组成。炮身为单筒炮身。炮尾装有半自动立支式门。炮口处装的是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用于减少炮身的后坐力。在炮身身管中部加装的抽气装置,用于抽出发射后残留在炮膛内的火药气体,防止开启时火药气体进入战斗室形成烟雾,影响炮手操作。行军时,通过装在车体前顶甲板支座上的炮身行军固定器,将炮身在O度状态下紧固。方向、高低装置与操纵台方向装置由炮塔座圈和方向机组成,用来进行方向瞄准。高低装置由高低齿弧和高低机组成,用来进行高低瞄准。方向和高低装置均有电驱动和手动两种工作方式,主要使用电驱动方式,当电驱动发生故障时,可用手驱动。方向和高低装置的电驱动由操纵台控制。除此之外,火炮的电击发也由操纵台控制(火炮的另一种击发方式是机械击发)。

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周视瞄准镜、直接瞄准镜和标定器等组成,用于装定射击诸元,并与方向机和高低机配合进行瞄准。该瞄准装置的瞄准具和瞄准镜的分划用机械数码显示,具有直观易读的优点。半自动装填系统由输弹机、电气控制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组成。利用液压系统提供的液压动力,由电气控制系统控制输弹机,将由人工分别放置在输弹机托弹盘上的弹丸和药筒输送到炮膛。配用的弹药为该自行加榴炮配用的弹药主要是杀伤爆破弹,与66式152毫米牵引式加榴炮通用。炮车的携弹量为30发。作战时,通常使用车外的弹药进行射击,在染毒或放射性沾染地域遂行射击任务,以及弹药车没有跟上时,则使用车内的弹药。炮塔与战斗室炮塔与战斗室位于车体的后部。炮塔是火炮回转部分转动的主体,并与车体内部空间构成战斗室。火炮借助炮塔可作360度回转进行环射,加上火炮的-5度~+65度高低射界,使其具有良好的火力机动性,可在一个阵地上对射程内各个方向出现的目标进行射击。炮塔体是一个由装甲板焊接的多面体。各面装甲板的厚度与倾斜度都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防弹能力。行军时,为了防止炮塔自由转动,在炮塔体内左侧装有炮塔行军固定器,能将炮塔可靠地固定住。炮塔顶甲板上装有炮长指挥塔和天线基座(战斗室内设置有一部电台)。炮长指挥塔供炮长观察战场情况,指挥战斗,也可供高平两用机枪射击时使用。在指挥塔的机枪架座上,装有一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可用来对敌空中目标和地面轻装甲目标射击。机枪的最大射程为7000米,对空中目标的有效射程为1600米,对地面目标的表尺射程为3500米。发射速度为80-100发/分。

炮塔与车体后内部构成全封闭式战斗室,三防以乘员个体防护为主。战斗室内设有2个高度和前后位置可作调整的固定座椅,分别供炮长和瞄准手使用。另有2个活动座椅,行军时供2名炮手使用,作战时则挂在座椅钩上。战斗室内设置的弹药架包括炮塔弹药架和车体弹药架。战斗室后甲板的中央开有一个800毫米X800毫米的后门,便于炮手进出和排出弹壳。续弹门位于炮塔后甲板上,供车外向炮塔内续弹用。履带式底盘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采用的是专门为自行火炮研制的中型通用履带式底盘,是这种底盘的第一个用户。该通用底盘选用的大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坦克装甲车辆现有的部件,但总体布置则是按照自行火炮的使用要求进行设计的,采用了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前置的总体布置方案:发动机在车体前右侧,左侧是驾驶室,最前面是传动系统,车体后部是战斗室。这种总体布置方案,可使自行火炮获得较大的战斗室空间,符合目前自行火炮的发展潮流。该履带式底盘由车体、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行走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底盘自重19吨。车体由各种形状和厚度不同的薄装甲板焊接而成,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可防止子弹和炮弹破片对乘员及部件的损伤。车体内部用隔板分隔成动力传动舱、战斗室和驾驶室。发动机为国产12缸、水冷、直接喷射式高速柴油机,在转速为2000转/分时的最大功率为383千瓦(520马力),净重895千克。发动机是炮车的动力源,它产生的动力经传动系统各部件传递到行走系统的主动轮,履带将主动轮的扭矩变为驱动炮车的牵引力,使炮车行驶。为保证发动机的可靠起动,配有气、电两种起动装置,以气起动为主,必要时可进行气、电联合起动。空气起动装置本身带有高压空气压缩机,与发动机同步工作,可使高压气瓶内的气压达到150千克力/平方厘米以上,因而高压空气源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寒区冬季起动发动机时,由于温度低使蓄电池的电容量损失较多,用电起动困难较大,而用气起动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空气起动装置还可向火炮复进机和炮车的减振器充气。为保证寒冷季节可靠起动发动机,还配有加温装置,它可将柴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发动机的冷却液和机油,并强制冷却液循环。传动系统为机械式,由传动箱、主离合器、变速箱、行星转向器和侧减速器等组成。行星转向器可使炮车实现原地转向。转向操纵的液压助力机构,可大大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行走系统由主动轮、诱导轮、负重轮、托带轮、悬挂装置和履带组成。每侧有6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履带左右各一条,每条履带由102块挂胶履带板组成。挂胶履带板着地面的橡胶高出金属面12~13毫米,在公路上行驶时不会破坏路面,越野性能也比较好,还可减小履带板在行驶中的噪声。悬挂装置为拉杆式,在每侧1、6负重轮处各装有一个液压减振器。减振器可吸收炮车行驶时地面对车体的部分冲撞能量,并能衰减车体的振动。

85式(W86)122毫米榴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