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也是,黎少斌紧皱的眉头舒缓开了,他心里也定了主意:
“那就听小妹的。”
三兄妹对付得吃了两口午饭。
这个年代的饭好煮得很,又没什么油水也没什么菜色不菜色,那不干活的都是吃些稀粥,干活的能贴上两张饼子,蔬菜这些就是水煮煮,放油炒青菜,美?吵架倒是差不多。
饭吃完嘴一抹,黎少斌急急忙忙把碗收了洗完,这兄弟俩还没能歇两口气,这上工的铃就又响了。
等到了下午,太阳最烈的这会,黎琳把放在屋里的红薯淀粉全都给搬去了院子里。
白菜在放进地窖之前应该是晒过两天的,外头的叶子都有点焉黄焉黄的。
她也就不用再费时间去晒了。
这东西没什么讲究,大部分步骤和盐腌酸菜是一样的,只是最后放酸菜的时候多放了些草木灰而已。
最后找来块大点的石头洗干净压上去,这酸菜就能封缸了。
红薯淀粉里的水已经彻底干了,底下沉积的红薯淀粉已经裂成了几个大块,可掰开捏里头,还是湿漉漉的。
黎琳在屋里实在没找到别的东西来装了,只能把盆里的淀粉给它翻开,把没干的给翻上来。
这样就是干得慢,要是能有个竹编的簸箕,就能把这些放里头摊开晒,那样速度会快很多。
不过没有也没办法。
等到了下午他们下工回来,三个人拎上东西出发。
这个年代的出行方式,大多还是靠走,尤其是农民,因为这个时候的奢侈品,那就是单车。
轻农业,重工业,但凡是工业品,价格能贵到天上去。
他们整个村的自行车加起来也就俩辆,那真的是全村都知道。
一辆是陈家老大的。
一辆是生产队的会计王会计的。
村里谁但凡想出趟远门,去下市里,要么坐王阿伯赶的驴车,要么就去这两户人家里借单车。
但是,要说坐驴车,那方向和他们去的油田不同,要说借单车,这两家一家他们不熟,和另一家的关系用一个词来形容,简直就是水火不容。
所以,他们仨只能苦哈哈得走路。
幸亏这会的人大概是走习惯了,一连走上一个钟头,黎琳也没觉得自己有多累。
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的两个哥哥都还奇怪呢。
小妹怎么走了那么久还不喊累?
要知道他们俩个是经常走路,从村里走到市里也不是没走过,一个上午就到了,下午忙完再走回来,以前父子三个人走到夜深露重的时候也是有的。
可小妹,为数不多的几次去市里,那还是坐的驴车。
“是快到了吗?”
不远处传来了清晰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的声音,这让黎琳瞬间就精神起来了。
“人好像还不少,”黎少良听着声音:“那我们能把东西卖出去的几率就大多了。”
谁说不是呢。
黎少斌心里暗松了口气,人多就好,人多还有点希望,他催促说:
“我们再走快些,别等下他们下工都回去了。”
这油田工人都是住在工地上的,这粮食虽然上头都会发,但是人干体力活,干吃粮食挡得住饿,挡不住嘴馋。
黎琳以前就停她妈说过,以前外公外婆家但凡有一点好东西,决不能落到自己家人嘴里,再得宠的孩子那也不可能,全都得捧到油田工地旁边,就指着这点新鲜玩意卖点钱补贴家用了。
要不然单靠地里那点收成,想在那个年代,把八个孩子一个不落养大,那是真的有难度。
等到走近了一看,这一条路上全都是人。
这些工人全都穿着工服,不过那衣服到底长什么样,那很难辨认,毕竟他们身上大多都是油污和泥土。
看起来比他们这些不讲卫生的村里人还脏。
可路边蹲着卖东西的农村人却没一个敢看不起人家的。
这不管外头穿成啥样,兜里有钱,那才是实打实的底气。
一眼看过去,这卖的大多都是些农产品。
什么青菜,水果之类的。
不过瞧着都不大新鲜,应该都是入冬之前刻意储存下来的。
他们来得太晚了,人多的地方凑不过去了。
只能在最外边放下了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