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新戏开拍(捉虫)

江秋十和杨琴才拍完定妆照,服装看着

也没什么要改的。两人一边化妆一边拿着剧本商讨,再把台词记熟些。副导演指挥着场地摆放,季导过去和他们说戏。

江秋十拍戏属于沉浸式体验派。他缺少七情六欲,仿佛一个空壳,他完全不在乎灌输多少情感,因为这些都是假的,理智会让他在拍完戏后像倒垃圾一样把这些多余情绪排除,不受影响。他并非表演专业,也就从来不讲究所谓方法。

只要动人、真实,就够了。

杨琴是科班出身,演技自然不差。换上朴素利落的劲装,脸上涂抹上“血迹”,温柔长卷发扎起,她站在那儿,活脱脱就是书里的曲颂。

坚毅、聪慧、果敢的曲颂。

江秋十调整了一下面部表情,瞧着冷漠的可怕。

[夺命追击]原著就是一本不太寻常的刑侦,男主姜行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式人物,他出场是温文尔雅的,陪着青梅竹马曲颂一起出生入死。可谁也没料到一系列故事就是因姜行舟而起,他在策划报复所有人,包括曲颂父亲。

故事最后,姜行舟像所有电影里的反派一样,非常俗套说出了自己一切行动。他什么都算到了,他引得警方、官员们团团转,他让所有该付出代价都尝到了恶果。但他唯一没有预料到的是,知道真相后,曲颂依旧爱他,愿意为他而死。

杨琴只要扮演一具尸体就好。

她揉了揉眼睛,眼圈瞬间泛红了,落下泪来。她找好了位置,随时准备躺下,然后被江秋十抱在怀里就行。

“好,你这个感觉就很对。”季导说着,“你现在过去试试,看看打光效果。”

边说边比划:“对,等会呢走到这里来,低头看曲颂,这里的感觉我已经跟你说了。然后蹲下去,再跪下去抱起她上半身……bb”

摄像机已准备好,曲颂调整位置后躺在地上,安然闭目。

这是电影末期一场戏,一言以蔽只就是男主殉情。

“Action!”

江秋十……不,是姜行舟。

姜行舟慢吞吞地走过去。

姜行舟来到曲颂的尸体前。

脚尖踢了踢她的手。

他好像没什么表情,又好像要哭出来了。

曲颂按照计划死了,下一步……对,下一步该把她弄到路边。

然后那个老头

会按照既定的计划,路面打滑,刹车失灵,他一定会开车撞向路边最粗的那棵树以防发生车祸,他也一定会提前从驾驶座的窗户上跳出来,这样他就发现不了副驾驶那一侧的大树旁靠着自己女儿。

随后的爆炸,会把一些细节证据毁灭。

死亡时间误差在一小时以内,只要没有尸检……不对,法医不会去尸检的,作为家属,只希望曲颂能够入土为安,不会听杀人犯的解释,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车祸,为什么要尸检呢?

最终只会有一种结论——曲颂是被自己父亲开车撞死的。

姜行舟已经想好了结果。

他脸上带着奇异的笑,边碎碎念着自己计划蹲下去,手上带着医用手套防止指纹泄露,他要抱起曲颂,然后放到指定地点。

不知道为什么,整个人都在颤栗,最后连手指尖都颤抖起来了。

姜行舟下意识去摸曲颂的脸。

他戴了橡胶手套,隔着一层的手感仍旧温软,他看着一动不动的女友,突然愣住了。

户外难以现场收音,季导边指导拍摄边解说。

“姜行舟心里只想着计划,他没有料到,自己真的产生了这样的情感,他一直不屑一顾的情感。姜行舟一直以为,他在骗曲颂,也不是完全欺骗,他觉得自己对曲颂是有感情的,可是这点感情,刚好用于做欺骗的幌子。”

“可是现在计划达成了,姜行舟才模糊地意识到,曲颂到底有多重要。”

这一段放在原著里文字表述很有感染力,各个阶段的心理描述极多,人心本就是复杂、矛盾的。但是如果要影视化,这一段的效果就会很难体现,一个前期伪装的恶人到大结局突然大彻大悟,只会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强行正能量。

编剧改编以后,除了将前期姜行舟“感化”的情节增多以外,这一段剧情也刻意拉长不少。姜行舟自杀放在剧本里只有短短五个字,台词只有零碎几句,全靠演员自己发挥。

这就更考验演员功底,能否通过短短一分钟,让观众看出这个人物合理的、复杂的变化,两人讨论了很久,决定先拍一条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