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桌儿中间也没隔屏风,众人想起什么就闲话儿几句,偶尔喊着添汤添饭也是冯氏和周心秀伺候,并没有用丫鬟,小丫鬟们都去灶间吃饭了。
姚老先生同老爷子说笑几句,喝口酒,吃口菜,适应良好,就好似他也一直住在林家一般。
倒是姚长鸣稍微有些不自在,“食不言寝不语”六个字本来含在他嘴边,但低头看看杯子里香甜的果汁儿,热腾腾的饭菜,欢笑热闹的林家人,他就把话又咽了回去。
原本家里没有没落的时候,摆酒席的日子,男女老幼比林家可是多太多了。但整个酒席上,除了长辈能说几句话,其余时候,碗筷磕碰的声音都没有。虽然规矩礼仪周全,但不得不说,实在是无趣又沉闷。
而眼前,娘亲给闺女盛汤,孙女给奶奶剃鱼刺,儿子给爹爹斟酒,长孙偷偷望向挺着孕肚儿的媳妇儿。真是分外生动又活泼,人间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不知不觉就让人沉醉在其中,温暖又感动…
入乡随俗,这般也没什么不好…
刘师傅沉默着放下酒碗,夹了一块排骨啃着,眼角扫向一脸古怪的姚长鸣,见他最后终于释然的叹气,嘴角就微微翘了起来,再抬手时候,一口干了碗中酒。
林家的魅力就是这么神奇,不论进门之前,你是冷硬如铁,还是规矩死板,只要在林家住上几日,就会被这满院子的热闹亲近同化。
这世上,恶意包裹了蜜糖,不是人人都能分辨得出。但善意却从来都是带了一团火,只要你愿意,一定会轻易感受到。
林家就是世界上最热烈的一团火,冷过的人,遇到了就不愿意离开左右。若是有人想要这团火熄灭,那等待他的一定是最残酷的打击。
尝到了甜蜜滋味,没人可以再忍受苦涩。
同样,享受了温暖的舒坦,谁也不想回去冰冷孤单…
这也是他和蒋师傅,还有小刀,胡天明等等,对林家付出一个,却得到一百个,虽然自觉脸皮厚,但依旧不愿意离开林家一步的原因…
许是知道农人们着急播种一年的希望,四月末的时候,天气就变得格外的暖,太阳也是尽职尽责的每天都跑出来报道。晒得赶着老牛耕地的农人们都只穿了汗衫,有的干脆打了赤膊,羞得往田里送水的小媳妇儿都是红着脸,低了头疾走不停。
这一日,太阳刚刚升起一人高,林家的水田外,就聚了足足百十人。原来,今日林大海父子要教授外村的乡亲们如何插秧。
去年林家村里很多人已经尝试过了,甚至林家的水田大半都是他们帮忙插好的。随便一个人都能教给别村的乡亲,但没有办法,人人都只相信林家父子,不亲耳听一听,亲口问问,总觉得心里没底。
只要林大海或者林保点头,说一个“好”字,那全家人好似都看到了秋日的丰收,乐的睡觉都能笑醒。
小小一块水田,不过林家院子那么大,周边却是密密麻麻站满了人,林大海和林保父子,一人站了一侧,手里托着七寸高的秧苗,一边讲解一边掰下两三株稻苗插进泥水里。稻田边雅雀无声,所有人都是前所未有的认真。
林大海生怕乡亲们回去之后还是栽错,就一个个叫人下田来试。直到确保每个人都学会了,这才憨厚一笑,“大伙儿都学会了吧,这活计不难,就是累腰。不过,这样插秧,人家才撒种子,咱们的稻苗已经七寸高了,秋日时候就是下霜早,也不怕。大伙儿放心大胆的种,有任何事需要帮忙,就来家里问。咱们辛苦一年,家里老人孩子,冬日里就都有白米饭吃了。”
说着话,他就弯腰撩了水渠里的水洗去沾在脸上的泥点子,待得抬头时候却是吓了一跳。
原来,所有的乡亲,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跪在了田埂上。
“林家大恩,我们真是不知道怎么报答。”
“是啊,我们只能多磕几个头,替家里妻儿老少谢林家大恩。”
平日都是顶天立地的老爷子们,这会儿都丢弃了膝盖下的黄金,跪的是心甘情愿。不为别的,就为了林家有一点儿好事都不曾忘了乡亲。
原本育秧种稻这样的秘技,林家谁也不教,众人就是羡慕的红眼睛,也没有立场要林家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