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三十四章、建厂

他们平时交流用的都是方言。兰省各地的方言都差不多,金城离蒲城不远,口音更是相似,所以王兮成为王立成后交流无压力,也没人发现王立成的芯子换了。

王立成一直没听过肖红嫣说普通话,今天听她读课文,口音很重,有些吐字还不标准。她是语文老师都如此,其他任课老师会不会连普通话都不会说。

哎!看来她老婆真不是做老师的料,他感觉让肖红嫣教语文有些误人子弟。

他觉得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普通话一定要标准。一年级是启蒙期,汉语拼音就是在一年级学的,如果一年级的普通话没学好,之后想纠正就难了。

为了蒲城的莘莘学子们着想,他有劝肖红嫣辞职的冲动。会不会肖红嫣辞职了才会有转行从政的可能。如果她一直教书,又怎么会有从政的机会。

当然,让肖红嫣辞职是想法,只能想想。他自己下岗都觉得压力大了不少,两个人没工作还要开两个工人的工资,想想头就大了。

这次儿子女儿开学是吴立安领着去报名的,报了名他把孩子们领到姥姥家。今天他要带小舅子去他们食品厂。

机子的价格他都打听清楚了,现在都是两万一台,去年□□万买的。

饼干和糖果的味道王立成已经尝过了,跟市面上卖的差不多,价格不贵也不算便宜。

手里的钱买机子是够的,他还想看了机子再做决定。

他不仅不懂建厂,还不懂做饼干和糖果。好在他事先让姐夫把饼干和糖果的配方弄过来了。

吴立安很矛盾,他一方面担心小舅子买机子自己做会亏本,光买机子就要四万块。他另方面又希望小舅子真能把厂办起来,他还是想跟着小舅子干。

他还听说这次下岗跟中央的一个会议有关,国家允许私人建厂。今后建的厂子多了,他们厂的东西更加难卖,他都看到下岗在向他招手了。

前几天红梅她们厂也下岗了一批工人,虽然不多,只有十几个,但这都是危险的信号。

他们先去了饼干车间,里面只有三台机子,没有一个工人。姐夫说饼干车间早就停产了。

难怪食品厂会急着卖机子,这种机子停着不用,时间长了容易出毛病。机子都是越用越活,越停越锈。

带他们来看机子的是办公室主任,王立成想了解机子的工作情况,主任不懂,叫来了之前饼干车间的组长。

王立成仔细询问着机子的用法,还有每个工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操作还比较容易,机子的原理也不难,他那些技工维修书不是白看的,实在不行还可以去请教师傅。

师傅以前一直没提他大学时的专业,这次他才知道师傅学的是机械。

师傅这种高材生窝在小县城的小厂里是大材小用了。他明白师傅的用意,只是这种做法他无法赞同,也许是他不能感同身受,不能明白师傅的那种痛楚吧!

机子的整个运作流程看下来感觉没问题,他想自己建厂试试。

王立成跟吴立安说了自己的想法。机子虽然比较新,怎么着也是二手了,在价钱上厂里却不肯松口,价钱也是九月下旬才谈下来,两台机子一起少了1000元,成交价是3万9。

在谈价格的这段时间,王立成授意吴立安交好食品厂的采购,弄清楚原料的进货渠道。他想先少量的做一些出来试试味道。

建厂的先决条件是要有工厂。在市区建厂几乎不可能,就算是那些国有工厂都是在建在市郊。

不过蒲城小,就算市郊也不会很远,骑自行车顶多一二十分钟。

他把建厂的地址选在了刘湾,母亲刘凤珍的娘家,他大舅舅家后面。大舅舅家在刘湾的最外面,离通往市区的马路最近。

他记得大舅舅家后面有一块荒地,小时候那里还是一片田地,这几年都荒了。

大舅舅家的几个孩子他的表弟妹们都在城里工作,家里田多了种不了,有些地给湾子里的人种了。那片荒地就在大舅舅家屋后,不好给别人种,就这么荒下来了。

王立成让母亲跟大舅舅说了说,他的意思是给大舅舅点钱,地算他买下来的,大舅舅没答应。

不管怎么说建厂房的地有了,那块荒地足足有大半亩。

建厂房仓库走水走电花了8000多,请的泥瓦工都是湾子里的熟人,工钱这块都便宜了不少。

机子价格谈下来的时候,仓库还没有动工,厂房到是先建好了。

运机子进湾里却把王立成难住了,机子大,通往厂房的泥巴路小,运机子的大卡车进不去,最后还去大舅舅叫来湾子里的小伙子们一起把机子人力抬进去的。

为了聊表谢意,吃饭喝酒最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