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日薄西山(万字大章)

谢瞳的话让朱温忍不住露出笑容,但身上的伤势却疼得他龇牙咧嘴。

“好好好……没了运河,加上黄巢这狗辈在高邮,朝廷与江南的联系再次被切断,那些世家名门必然会急得跳脚,哈哈哈……”

朱温爽朗笑着,旁边的朱存不解,忍不住道:“三郎,这才第一天,我们便死伤不下千人,继续下去,我们还能坚守几日?”

“哼!”朱温冷哼,咬着牙道:“我们死的人不少,他们死的更多!”

“只要扛过头三天,某倒要看看这黄巢还能在城外待到什么时候!”

朱温的话不假,因为随着营内清点,黄巢这才发现自己麾下兵马死伤的数量远超自己的预估。

朱温死的只剩五千余人,而黄巢则是连追带打的战死五千余人,负伤千余人。

原本联合江都方面而组成的三万兵马,眼下只剩两万四千余人可调上战场。

如果黄巢真的想要攻下高邮,恐怕需要付出的代价不小。

不过想到朱温背叛自己,导致自己陷入被动的事情后,黄巢再度咬牙下旨。

“传旨,先登者,赏钱五十万,拔擢五级!”

五十万钱,折色五百贯,已然是笔不小的数目了。

至少对于普通的齐军将士来说,这是他们需要奋斗二十几年,才能得到的财富。

因为他的旨意,原本略微低迷的齐军,再度高昂了起来。

不过此刻高邮城的朱温,也依旧按照白日的承诺,给每个活下来的将士,发放了整整六斗粮食,并提供了足够的柴火,甚至下令宰羊五十只,宰牛三头来犒军。

米肉的香味,使得城内兵卒忘记了今日的惨烈,每个人都大口往嘴里塞入米饭与牛肉。

比起他们,由于淮南被彻底打烂,城外根本找不到补给的齐军,便只能吃着菜干和米饭,以及少量河鱼。

两军还在高邮对峙,而谢瞳派出的快马,却趁夜将消息送抵了泗州。

泗州的曾元裕得到消息后,当即派遣快马赶赴寿州。

翌日正午,在朱温和黄巢厮杀的时候,康承训才姗姗知道了黄巢东救江都,并包围高邮的事情。

眼见寿春猛攻不下,康承训干脆分兵,以王铎率军一万进攻安丰,李克用依旧率领精骑为寿春、安丰两支大军放哨。

消息传至洛阳时,已经是九月初三,而此时的李漼身体情况也不容乐观……

“噼里啪啦……”

九月的洛阳并没有那么寒冷,可贞观殿内的香炉却点燃了篝火,宫室的火墙也烧起了木炭。

此刻的李漼躺在榻上,中间用屏风隔开,路岩等人隔着屏风为李漼奏表时局。

“陛下,运河复通不过五日便被切断,眼下当务之急,必然是以恢复漕运为首位。”

“河南道除陕虢、齐鲁之地外,其余各州县不是遭遇兵灾,就是因为人口逃难而抛荒。”

“仅凭河东与河南、江陵府的赋税,朝廷根本无法维持如此多的兵马去围剿黄贼。”

“为今之计,只有继续抽调昭义、义昌、义武及河阳等处兵马南下,由曾元裕统帅,与楚州朱全忠里应外合,将黄贼击退逼离运河附近。”

路岩恭恭敬敬的禀报,不多时屏风内也传来了李漼略带疲惫的声音。

“刘相、萧相,今岁北方还能收上来多少赋税。”

“这个……”

二人对视,接着开始盘算起来,良久后才给出大概的情况。

“回禀陛下。”萧溝沉吟片刻,理清了思绪后说道:“以夏收情况来看,朝廷秋收最多能从江陵府及山南东道诸州,以及河南、河东等处征纳钱粮四百万。”

四百万钱粮听着很多,但其中以河东粮食居多。

河东为陆路,想要北粮南运,必然会出现不少问题,单路上的损耗就能让朝廷肉痛一阵。

只是朝廷现在根本没有办法,哪怕道路再怎么遥远,但总比没有强。

“四百万……”

李漼的声音传来,似乎在感叹。

不等萧溝等人回答,却听到李漼继续道:“若是江南钱粮北运,又能凑出多少钱粮?”

“应该不少于三百万。”萧溝推测说着,但这个结果却让李漼叹了口气。

关西五道丢失后,哪怕是正常光景,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十个道,能缴纳的钱粮也不会超过一千二百万折色。

如今河南、淮南被打烂大半,本来就产出不了太多钱粮。

有些结果,李漼并不觉得意外,他只是觉得好好的大唐,经自己折腾后,竟然落得如此地步,不由感到了后悔。

“楚州之事,便交由诸位处置吧,朕乏了……”

李漼下了逐客令,也不再催促南线战事。

路岩三人感到诧异,但很快便想到了什么,心里一沉。

“臣等告退……”

三人怀揣沉重心情离开了贞观殿,各怀心事。

待他们离去后,田允才从屏风内走出,确定他们离开后,这才返回了屏风背后。

此时的李漼,整个人靠在榻上,身体消瘦,但面部浮肿发油,流汗如浆。

“陛下,都退下了……”

田允压低声音,李漼却麻木的点头,示意自己已经听到了。

他的脸色呈现不正常的红色,哪怕不通医术的人都能看出,此刻的他,身体已然不行了。

“陛下……”

“朕乏了。”

田允试图说些什么,但被李漼打断了。

无可奈何,田允只能颔首退下,而李漼则是眉头紧皱,略微痛苦的躺下,接着闭上了眼。

粗重的喘息声在殿内回响,而退出宫殿的路岩三人,此刻也撞见了带着诸多皇子前来的同昌公主李梅灵。

“参见诸位殿下……”

三人不敢怠慢,恭敬行礼。

李梅灵颔首示意:“三位相公有礼了。”

她客套一句,接着便带着身旁十三四岁的少年与其它几名七八岁大小的皇子往贞观殿走去。

等待他们走远,萧溝目光投向那相较年长的少年:“那位就是太子殿下了吧?”

“自然。”路岩与刘瞻点头回应。

曾经的魏王李佾,如今成了大唐太子,但以他刚才表现来看,确实不似人君。

三人尽皆皱眉,而后转身离开了宫城。

在他们离开后不久,快马自洛阳疾驰而出,而城外的耕地上只有青黄不接的作物,远远还没到收获的时刻。

这并非是气候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唐廷收复洛阳太晚,加上洛阳地区百姓被齐军大肆屠戮,导致耽搁了播种,就连收获都只能向后延伸。

相比较青黄不接的洛阳,此时的关西大地却因为秋收而热闹非凡。

“簌簌……”

重阳时分,当秋阳斜照在关中平原的万顷粟田上,金浪翻涌,穗芒如万千银针闪烁。

铁质的镰刀,毫无阻碍的将粟秆割断,空气中散发的粟香,竟比熏香还令人沉醉。

长安城外,百姓们赤着脊背收割作物,熟练的捆扎粟垛。

他们将三指粗的草绳甩得啪啪作响,成捆的粟秆砸在牛车木板上扬起细碎金尘,令人陶醉。

“称重!”

“回殿下,此批粟米重一百五十二斤六两三分……”

官道上,当身着布衣的刘继隆将沉重的搭斗(农具)放下,两名官吏便指挥几名青壮开始为搭斗称重,并为搭斗去重后,得出了粟米的重量。

“不愧是殿下,竟收得一百五十余斤粮食。”

“定是上苍看到殿下亲自收割,这才降下丰收……”

“殿下洪福齐天……”

官吏报数后,四周不少身穿布衣的官员便开始了吹捧。

对此,刘继隆则是看向他们,摇头教训道:“今日是重阳祭秋,各自忙活清楚,好早些回去。”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

这种日子里,衙门的人通常要组织祭拜天地祖宗,感激秋季丰收的祭祀活动。

为了让百官有参与感,刘继隆下令长安城内所有官吏都换上布衣,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给他们布置了三分地到五分地不等的任务。

至于他自己,为了起到表率作用,他独自收割一亩粮食,这才有了刚才亩产一百五十余斤的收成。

他这一亩地的活都干完了,结果许多官吏连手上三分地、五分地的活都还没干完,显然没少偷懒。

对此,刘继隆倒是懒得理会他们,他此刻正在专心致志的研究关中的亩产产量。

他从官员手中接过刚刚登记好的文册,稍微翻看几页,便得出了结果。

关中肥沃不假,但由于唐廷的无能治理,致使关中水资源被豪强垄断,引致耕地面积大减,继而导致关中粮产不足。

豪强垄断水资源,结果又无力修葺,朝廷又得不到好处,继而不想修,所以导致关中明明肥沃,但抛荒的土地却越来越多。

如今刘继隆下令修葺龙首渠、郑国渠等河渠,大力开垦关中抛荒土地,虽说恢复了不少荒地的生产,但亩产却高低不平。

“下田亩产不过百斤,中田百二十斤,上田不过百四十余斤。”

眼见高进达他们干完活走来,刘继隆示意他们翻看文册,同时解释了起来。

在没有化肥,甚至连水利都刚刚满足耕种条件的局面下,耕地的产量令人咋舌。

“今年必须尽快把各处河渠修好,来年便可以播种产量更高的水稻了。”

比起亩产不过一石的小麦和粟米,亩产二石的水稻,无疑更为诱人。

若非河渠荒废,关中百姓也不会舍水稻而种粟麦。

汉唐包括宋代的关中、陇右及河西部分地区都能种植水稻,但到了元明就比较困难了。

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全球降温带来的影响,还有西北水资源变少的原因。

如今关中可以种水稻,刘继隆自然要好好利用这个条件。

“臣等领令……”

高进达翻看粮册过后,连忙作揖应下此事,而刘继隆也再三叮嘱,这才放心坐到了官道旁的凉棚下。

张延晖分到了五分地,加上他干活很快,所以速度并不慢。

刘继隆才坐下,他便前往河边洗漱了一番,接着走到了凉棚下。

“殿下,这是张都督送来的奏表和文册,多半是嶲州和会川的图籍!”

张延晖眼神不错,在众多奏表中找到了张武的那份,看标签,明显是刚刚才送到的。

刘继隆接过将其打开,一目十行的看完了张武的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