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赤地千里

把乡绅富户迁入南京,禁止市面用金银铜钱交易,逼着这群人去兑换宝钞,然后把宝钞像废纸一样发行,最后把这几千富户直接玩成了贫民。

不过朱元璋也遭到了报应,那就是宝钞崩溃,明廷信誉雪崩。

对于刘继隆而言,好的他可以学,坏的他得避免。

朱元璋对乡绅装仁主的这点,正是他眼下该学的。

仁德个几年,先麻痹这群世家豪强,等到拿了天下,就必须快刀斩乱麻,决不能拖泥带水。

拖泥带水的结果是什么,早就有前辈为刘继隆蹚过了。

队伍带起来不容易,腐化起来却很快,唯有快刀斩乱麻,先把苗子给掐灭,然后再一刀向外,一刀向内,慢慢把风气培养起来。

哪怕最后的结果还是那样,但总之能有个过程,让后人有个借鉴的机会。

想到这里,他揉了揉眉心,赵英见他不再言语,上前为他斟茶过后便退出了堂外。

在他走后,刘继隆继续低头处理起了政务,而与此同时的三省六部却因为高进达等人的返回而热闹了起来。

门下省衙门内,看着风尘仆仆赶回来的高进达等人,出身贫寒的官员们,最为理解此刻百姓的心情。

“这是殿下这个月第六次出城观测水位了吧?”

“自然,我亦记得清楚,每次殿下出城,各衙门主官都要跟随出城。”

“若是朝廷也能如此重视百姓与天灾,关东如何会落得这般下场……”

“听闻关东百姓遇灾饥难,竟杀人剐肉,称为“福肉”贩卖。”

“莫要说了,恶寒至极……”

衙门内,官员们谈论着刘继隆对百姓的上心程度,也同时说起了关东的混乱。

提起关东福肉时,许多官员不寒而栗。

倒不是他们承受太低,只是陆龟蒙出使归来后,立马在门下省的黑板报上,写下了一篇《关东杂讽》。

文章中,陆龟蒙详细描写了关东饥民如何易子而食,哄骗友人进家屠戮,分食其肉的内容。

这些文字化作场景,一帧帧出现在众人脑海中,使得他们无法忘记。

不少人私下没少非议陆龟蒙,但陆龟蒙此举却赢得了高进达的欣赏。

自此之后,门下省的黑板报,几乎都由陆龟蒙负责,而这厮连续写下数篇《杂讽》,基本都是嘲讽关东官吏征税剥削无所不至,牙将牙兵为获功勋钱财,不顾民命,肆意屠戮百姓等举动。

虽说私下被不少人非议,但陆龟蒙的这些《杂讽》却让那些没有去过关东的陇右官员,了解了大唐在关东的所作所为。

有刘继隆亲力亲为作为表率,又加上陆龟蒙《杂讽》关东时局做对比,不少官员都庆幸自己在关西,而非关东。

“今日鲁望又写了什么文章了?”

高进达刚刚回到衙门坐下,便不免询问起了左右官员。

站在他身旁,年龄不过二十三四岁的左补阙杜荀鹤闻言作揖:“今日所写文章,乃……”

杜荀鹤将陆龟蒙今日的文章缓缓讲解,今日所说,主要是唐主不重视百姓,继而引出君轻民则民轻君,君视民为仇敌,则民视君为强寇。

杜荀鹤虽然年轻,但他出身寒微,几次科举不第,直到刘继隆攻入长安,他才通过科考,成为了官员。

正因如此,他对于世家豪强如何盘剥百姓,以及官吏如何欺压百姓十分清楚,并深恶痛绝。

陆龟蒙的那些《杂讽》,他常常研读,深以为然。

借助陆龟蒙带起的风气,他也结合自己曾经的经历,写出了《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这等七言律诗,将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的行为都写入其中。

得益于刘继隆带来了活字印刷和改良过后的造纸术,长安纸价和印刷成本直线下降,许多官员都开始出钱印刷自己曾经的诗集,放在衙门或家中,以此趁同僚翻看时,传播自己的名气。

对于这种风气,高进达倒也没有遏制,只是将此事记下,想着等待大旱结束,找个机会与殿下诉说此事。

“关东百姓着实困苦,只是天时不助我军,不然我军早早出兵,至少能庇护数十万百姓。”

高进达感慨着,随后便低头处理起了政务。

在他处理政务的同时,一名官员却派人走入了衙门,带来了刘继隆的手书。

“高相,此为殿下手书。”

杜荀鹤接过手书,发现有汉王府印记后,不假思索递给了高进达。

高进达不敢怠慢,接过将其打开,这才发现其中内容是赎买富户手中田舍,派兵护送想要离开的富户离境之事。

这种事情,刘继隆提出想法,具体细节就需要高进达带人完善了。

他召集门下省官员,待各衙门齐聚一堂后,他这才将事情交代了出来。

“依殿下建议,富户虽心不归我,我亦不可强掳其家产。”

“是以,赎买为低买,而非强买。”

高进达话音落下,门下省内官员们便开始发表起了建议。

“话虽如此,这些富户若是带着钱粮东去,必然会助朝廷安稳,此非善事。”

罗隐比较反对低买富户田舍,他更支持直接将富户抄家,甚至连长安城内的那些世家豪强也不放过。

不过他也不敢说出来,所以只能委婉表示反对。

杜荀鹤没有罗隐那么激进,针对这件事,他只是皱眉说道:“非下官刻薄,乃府库不足,而关中商贾持田二三成,即便倾府库之所有,也不一定能将田舍尽数买入。”

面对二人如此,聂夷中、李山甫两名户部官员对视,不知道该如何说,反倒是讽刺权贵的陆龟蒙主动开口道:

“下官以为,关东局面早已通过文章散播关中,但凡目光长远之人,应该都能知晓殿下雄心,故此东去之人虽多,却不足以让衙门伤筋动骨,殿下也应该是这个意思。”

陆龟蒙的话,让坐在主位的高进达、崔恕二人十分满意,而陈瑛此刻也为陆龟蒙站台道:

“世家豪强,但凡能成为家主的,无不目光长远。”

“关东局面如此,敢于东去者必然不多,下官以为,只需要低价赎买东去之人的田舍,府库便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陈瑛如今是门下省左散骑常侍,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正因如此,他开口支持后,其它官员纷纷见风使舵的表示支持。

罗隐和杜荀鹤人微言轻,眼见舆论倒向陈瑛,干脆不再言语,也不表态。

高进达见状颔首,侧目看向罗隐:“昭谏,你以为如何?”

眼见高进达偏要询问自己,罗隐只能低着头作揖:“高相,下官以为陈常侍既然赞同,那必然有其道理。”

“嗯。”高进达知道罗隐心高气傲,又有野心,故此才特意提点他,为的就是让他知道,并不是向殿下谏言成功,便能一步登天。

哪怕汉王府下官员都守规矩,但斗争自始至终都存在。

眼下他官职不高,该做的是虚心纳谏,而不是高挂风头。

高挂风头虽然出彩,但大风过去,摔下来可是要命的。

眼见他变得谦卑,高进达便主动看向崔恕道:“既然没有异议,那此事便由户部主持,可有异议?”

崔恕闻言作揖:“高相放心,此事绝不会出现差错。”

“如此甚好。”高进达满意点头,接着不忘提醒众人:

“眼下关西大旱,百姓正处苦难中,今日殿下宣布转运粮草赈灾,都察院必然会紧盯各州县。”

“诸位大多出身贫苦,应该忍受过饥饿,更应该清楚百姓饥饿能做出什么事情来。”

“今岁大旱,各州县衙责无旁贷,必须将饥民安抚好,莫要耽误殿下大计。”

“若有人从中吃拿卡要,即便都察院未曾查出,老夫亦不饶他!”

高进达缓缓起身,其余官员也纷纷跟随他站了起来,拱手作揖:“高相高义!”

“退下吧。”眼见这群人听进去了,高进达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众人依照官职高低,先后退出堂内,其中不少人以罗隐为主,但更多人以陆龟蒙为主。

高进达瞧着泾渭分明的门下省班子,眉头不由微皱。

陈瑛尚未离去,眼见他在打量门下省班子,不由走到他身旁摇头道:“这才刚刚安定没多久,便又生出派系了。”

“还不至于,他们都是出身贫苦的子弟……”

高进达反驳陈瑛这番言论,陈瑛却不这么认为:“若是出身贫苦就不会争斗,那百姓早就掀翻唐主了……”

“门下省便如此,真不知道其它三省六部又有多少派系。”

“此事还需高相与殿下好生交谈才是,衙门里可不能再出现第二个李将军了。”

陈瑛迈步向外走去而他口中的李将军,毫无疑问便是至今还被禁足的李骥。

高进达站在原地沉默片刻,想了想后,还是决定先把这些事情搁置,先渡过旱灾再说。

只是在他搁置这些事情的时候,关东朝廷却因为高骈收复湖南及江西失地的捷报,不由高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