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64章 春风拂动之时

晏后神色一振:“好主意!我这就叫人拟详细的章程,拟好了再来与你商量。”

这想法说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可要细致周密。什么样的贡献能加钱换官,多少贡献封多大的官,名头怎么起才不至于惹恼科举官员,买了官之后具体怎么免赋税、享荣光,这些人若是以后犯罪该怎么处置,都得细细参详。

而且这举措是明着推还是暗着推,慢慢推还是大江南北统一推,由谁来负责,让谁来帮衬压制物议。

桩桩件件都得提前想好。

屠龙容易,自己当龙,比屠龙还难。

晏后深谙这道理,于是匆匆告别,去安排这事了。

绯晚将她送到宫门口,缓步回返。

卖官之事,挣钱事小,主要是,当虚衔官职遍地开花,人们对官员的敬畏便会在无形中渐渐瓦解。

士农工商,各有等级。可倘若农工商很容易便能得到官职,和官员平起平坐,高高在上的士子官吏,就会慢慢走下神坛供桌,官员和百姓之间,渐渐形成新的生态。

晏后在筹备的时候,绯晚也暗中吩咐下去,让底下的戏班子、说书人等,开始创作和推广新戏,提前在卖官实施前引导舆论。当市井百姓都知道,为大梁做贡献可以得到朝廷嘉奖封赏、光耀门楣的时候,晏后再推行卖官就容易多了。

自然,真施行起来,不能明目张胆说“卖官”。以封赏有功良民的名义,慢慢推行比较好。相信晏后会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绯晚在民间长期培养的戏班子和曲艺人等,分号已经开遍全国各地,成了除盛世驿局之外,她手中第二个遍布大江南北的组织。是她的耳目,也是她引导和控制朝野物议的手段之一。随着热门新剧火遍街头巷尾,她想让天下人明白的道理和事情,也通过剧情和人物潜移默化走进了世人内心。没有这个,她以女子身份摄政,那些读书士子能喷死她。

一个月后,晏后定下卖官章程。

三个月后,绯晚让她借着下江南巡视的时机,先用虚衔奖励江南工商。

“以前与姐姐玩笑时,姐姐曾经说过向往江南。不如就先从江南逛起,散心观景的同时,顺便考察民风官风、督政一方。等从江南回来,歇够了,川蜀、南海、甘陕、中州,什么地方都可以去。”

晏后颔首,正合心意。

她半生都在国公府和宫廷憋着,早就想出去走走。以前的太后不能随便走动,现在不同了,她想去哪,自己说了算。

“北瞿那边,如今成了属国,问题还是很多,有空我也去那边走走。”她兴致勃勃规划。

之前跟着先帝亲征,一路担惊受怕,哪有心情领略北地风物。这回她可以慢慢逛,慢慢欣赏。

太后出行,耗资巨大,晏后握着私人海船利润,不用朝廷掏银子。镇国公府如今由她弟弟袭爵,费尽心思讨好她,勒紧裤腰带也要送银子给她。晏后和生母清河郡主一笑泯恩仇,不提那些裂痕嫌隙,维持着面子情分。

下江南,国公府送了五十万银子给她添路费,不要白不要,晏后欣然接受。绯晚让她看到人生的广阔,不再愤恨于过往。

在春风拂动的三月,乘船南下,帆影碧空。

明贵嫔带着大公主与晏后同行。

女孩子从小走南闯北,不再是养在深宫的娇弱公主,长大后自有天地。

绯晚安排明贵嫔和大公主跟随,还有一层考量。

赵怀生的赵家军名声在外,英勇忠义可和李家军并肩。赵怀生出身底层文人,忧国忧民,又和明贵嫔有旧谊,以后是大公主强有力的后盾。

皇帝一定要太子来做吗?

公主不行吗?

大梁只能有一个君王吗?

轮流不行吗?

顾姝儿讲的未来,给了绯晚新的思路。

前世大公主母女就曾建立南朝摄政,今生,若能在和平的前提下,让两股势力互相牵制,比一比谁更能让大梁繁荣昌盛……

是不是可行?

一切都是未知数,绯晚愿意播种,愿意尝试。

晏后和明贵嫔母女下江南的次月,和庆贵妃从北瞿传来了消息。

她送了一封正式的祈愿书,派使者远来京城,交给绯晚。

和庆贵妃已从玄女神使,变成新一任玄女,领北瞿教众十三万。

请求在大梁正式发展玄女信仰,建立教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