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下厨房烧菜后,宋晓可每顿又增加了一碗米饭。以前,他和宋伯俩人吃饭,最多也就吃一碗米饭。宋伯做得菜算不上太好,对于吃货宋晓可来说,勉强能入口吧。

宋晓可感觉很欣慰。而这一切,大哥宋时远好像都提前安排好了。他不知道大哥从哪里找来了宋伯这样的神人,家里家外,安排得井井有条。

宋伯管理着日常开销。宋晓可在月初把家用划给宋伯。宋伯到了月底把家用开支账本放在宋晓可的书房里,每一笔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

宋伯待他,就像亲人一样。宋伯平日话不多,但心很细。宋晓可想不到的地方,宋伯提前就能准备好。他每天早晨出门采购,下午也会外出两个时辰,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

其实,宋伯和大哥的年龄也差不了几岁吧。世代居住在平江城里的宋伯,是怎么结识了大哥?又是什么让宋伯放下自己家里的事情,蜗居在平昌上街老宅里,关起门来和他一起过着这种淡泊的日子?

宋晓可隐隐感觉,宋伯家与杭城宋家有着某种隐秘的关系。

(原-创-正-版-在-晋-江,转-载-必-究)

*

青莲很少出门。买菜购物都是宋伯出马。

月初她会请一天假。宋伯说她回娘家看儿子。她出来工作后,大儿子寄养在了娘家。

宋晓可后来发现,青莲每次从娘家回来后,眼睛红红的,坐在西厢发一会呆,然后又拼命的忙乎起来。

问了宋伯才知道,青莲的大儿子石头,寄养在了娘家。她把挣来的钱,都寄回了娘家。想换来娘家人对儿子的爱。可她爹娘已过世,儿子跟着舅舅,舅妈的脸色自然不会好看。

青莲几次想回娘家接出儿子。可那样,就不得不辞工,拿什么养活儿子。她又舍不得简娃,心里面一直很纠结。

宋晓可想了想,问宋伯,青莲大儿子的情况。宋伯说,大儿子石头七岁,已上小学。

宋晓可对宋伯说,下次青莲回娘家,让她把石头带来玩玩。

宋伯告诉了青莲。青莲脸上一喜。周六上午回了娘家,下午带了个小男孩回来。

宋晓可看了看小男孩,穿了一身校服,腼腆的低着头。

青莲说:“孩子胆小,认生,不爱说话。”

宋伯给孩子拿了水果点心,小孩子把手缩在背后,摇着头。

“石头,伯伯给的,接着吧。”

青莲发了话,小孩子这才双手接着了,小声说了句:

“谢谢伯伯!”

这时,摇篮里的宋玉简睡醒了,哼哼了几声,想尿尿了。青莲小心的抱着宋玉简到院子槐树下嘘嘘。

小孩子一见到宋玉简,眼睛一下亮了,喊了一声:

“小弟弟!”

宋晓可觉得这个叫石头的小孩挺懂事。在书房里和宋伯商量了一下。宋伯抽空带着孩子去医院查体。如果没什么问题,就让石头住在西厢青莲的屋子里。

宋晓可想,家里多个孩子吃饭,也不算什么。青莲能就近照顾俩儿子,也能安心不是。

至于宋伯要带着孩子去医院查体,主要是考虑到婴儿宋玉简的健康。宋晓可不敢掉以轻心。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宋玉简受罪。从溪地古镇逃匿途中,宋玉简饿得脸色发黄的模样,他一想起来就心纠。

青莲得知大儿子也能跟在身边抚养,心里自然非常感激。她觉得住在宋宅,一切都很好。与她以前老家过的日子,简直天壤之别。她,真的把这里当家里了。

宋伯帮着青莲的大儿子办理了转学手续。神通广大的宋伯,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关系,青莲家的石头顺利的进入了上街小学。

上街小学,是平昌区里的重点小学,教学条件非常好。主要接收上街户籍居民家庭的孩子。宋宅距离学校也近,走路也就十多分钟。石头每天上学,很方便。

家里的事情安置好了,宋晓可也松了一口气。宋玉简在他的心中排在了第一位。只要和宋玉简相关的事情,一定要先安排妥当。

(原-创-正-版-在-晋-江,转-载-必-究)

*

宋玉简两岁时,户主宋晓可还没去报户口。

一来,家里突然出现的小孩子,宋晓可未想出合理的解释。

二来,孩子刚出生时,他自己才十六岁,未成年人无法收养小孩。

三来,他觉得即使不报户口,也没什么。小黑户他养得起。

(感谢订阅,请往下看↓↓) 166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