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李重府要求和

夏国帝都,安邑城。

这几日的安邑,更是暗潮汹涌。

城内,人心惶惶。

相比于城内的人心浮动,李重府依旧不曾受什么影响。只不过,他罕见的不再修道,开始翻看如今的朝政资料,更时常召见吏部尚书曹冀询问情况。

秦国军队距离安邑,已经越来越近,对安邑的威胁很大。也就是秦国的进兵速度不快,所以还不曾抵达。

李重府的身子骨,又消瘦了些,整个人的状态有些病蔫蔫的,一双眼睛里面也还有着血丝。

给人的感觉,极为虚弱。

在李重府翻看朝廷奏折时,一阵脚步声传来。一名侍从进入,行礼道:“陛下,太子求见。”

夏国如今是有太子的,在徐长阶主政后,建议李重府册封东宫太子。

李重府登基后,不曾册立太子,也不去管膝下的几个儿子。早年时候,李重府的三儿子李承闵,被敕封为魏王,他主动攀附燕无极,希望通过燕无极成为太子。

只是李承闵和燕无极接触一段时间后,李承闵也有了自己的权势,他和燕无极为了利益,直接反目成仇。

燕无极指使人,诬陷李承闵谋反。

最终,李承闵被杀,魏王府被抄家流放。自此之后,李重府剩下的几个儿子,对燕无极都是敬而远之。燕无极也不再意图扶持太子,毕竟他以户部尚书的身份主宰朝政,这就很好了。

扶持一个太子,岂不是制衡他吗?

燕无极权倾朝野后,李重府的儿子都很低调,一直以来没有什么存在感。这也就形成了燕无极主政的十余年,李重府天天修道,儿子也不接见。

李重府的几个儿子也各自低调,不掺和朝政,各管各的。

在燕无极死后,徐长阶力主劝说,册封了李重府的嫡长子李承基为太子。

李承基三十开外的年龄,正值壮年。他性子很沉稳,行事也低调,即便被册立为东宫太子,即便作为夏国的储君,李承基也不介入政务。

甚至李承基对徐长阶,一贯是以老师的礼节尊奉。

徐长阶主持夏国的政务,朝中的诸多决断,李承基一向是只观政,从不插手。连徐长阶死,李承基都没有表态,也就导致了李承基的存在感很低。

李承基却没觉得什么,他的存在感虽说很低,至少很安全。不至于因为介入朝政,会遭到皇帝的猜忌等等。毕竟东宫太子全方位介入朝政,权势和影响力过大,容易遭到猜忌。

原本李承基对秦国兴兵犯境,没有多少担心,自古以来,就没有秦国能灭掉夏国的。

只是,戚飞熊突然死了。

前线大军落败,秦国的大军更是直扑安邑来,李承基是真的坐不住,所以才来觐见。

李重府听到太监的话,颔首道:“传!”

他大多数时间,都用来修道了。儿子长这么大,甚至他孙子都有了,他见的时间少。李重府对李承基,没多少印象。

不多时,李承基进入大殿中,躬身道:“儿臣,拜见父皇。”

李重府颔首道:“太子今天来,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

李承基道:“回禀父皇,是关于秦国军队杀到我帝都安邑的。虽说勤王的诏书,已经颁布下去。时至今日,来安邑的兵马不多,也就是来了七八千人,这样的人太少了。安邑的安全,仍然是不够稳妥。”

李重府道:“太子有什么想法?”

李承基说道:“儿臣认为,即便已经召集地方上勤王,截止到如今,来的人不多。为了确保夏国的安全万无一失,是否早做暂时迁都的准备?”

李重府一听,脸色垮了下来。

迁都!

怎么可能迁都呢?

夏国立国数百年,从未有迁都之举。

到他这里要迁都,甚至还是因为秦国杀到了安邑来,不得不迁都,他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这是不可能的。

李重府大袖一拂,断然道:“迁都一说,不必再提。我夏国地方上的兵力,尽皆汇聚在安邑,焉能挡不住夏国?更何况,慕容霸、穆凌云和宫朗的兵力,尽皆退入安邑城内。”

“等秦军抵达时,我夏国至少会有十万之众在安邑城内。凭借这么多的兵力,安邑的防守必然固若金汤。秦国的大军来了,也是无济于事的。”

“你不懂朝政,就少掺和。”

“你东宫的那些人,他们撺掇迁都,必然有其他心思,你还是要多揣摩才是,不要人云亦云。”

“退下吧。”

李重府厉声呵斥。

他对李承基这个太子的胆怯很不满意,若非如今是非常时候,不适合大动干戈,他非得处置李承基不可。

李承基心下叹息。

夏国的情况,李承基还是了解一些的,夏国要守住太难了。

李承基张嘴欲言,到了嘴边的话,最终又咽了回去。他不敢和李重府闹,只能往外走。只是在李承基往外走时,大内总管赵元急匆匆进入,神色更是慌张。

李承基见状,顿时停下。

他要看看发生了何事。

在李承基的印象中,赵元作为大内总管,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个老太监的心思极为深沉,恰是如此,赵元的慌张才显露出发生大事。

“陛下,出大事了。”

赵元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神色慌乱。

李重府道:“发生了何事?”

这段时间李重府重新执掌朝政,赵元负责的赤甲骑,一应消息都直接向皇帝汇报,不再直接通报曹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