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对付曲阜孔家

怜悯世人之心,跃然纸上。

在原本历史上,他奉旨出使被满清占据的京师,多尔衮威逼利诱,想尽了办法想让他投降满清,但是他不为所动,并自比苏武。软禁期间,写“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的对联贴在门上。最后多尔衮没办法,便把他抓入大牢严刑拷打,依旧不屈,最终左懋第被杀,被誉为“明末文天祥”。

这样的人才,崇祯皇帝肯定是要用的,就把他从南方召了回来,重新任用他为漕运总督。

漕运总督可不只是说是当货运的,特别是在这明末时候,乱世之中,那是要带兵维护运河稳定的。不但要知兵,还要懂民政。怎么样保证运河畅通,是非常考验当官能力的。

崇祯皇帝领兵沿着运河南下,可以先犁一遍运河两岸。但是之后的漕运事务,一样是很重要,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而左懋第有这个才能,又有过漕运总督的经验,因此,崇祯皇帝毫不犹豫地让左懋第再次担任漕运总督一职。

一路沿着运河南下之时,越往南走,就越是看到越来越多的难民北逃。

对此,左懋第就很感慨地对崇祯皇帝奏道:“南方多粮,少有饥荒。而北地荒芜,稍有不慎,便是饥荒。可如今,南人北逃,却不顾及北方冬季少吃之忧,该因兵灾猛于饥荒也!”

兵灾是不知道什么时候降临,可能今天还是你好我好太平无事,可睡到半夜突然就来了贼兵,抢财物算是好的,杀人放火也不一定。这种提心吊胆不知道下一刻会怎么样的日子,没几个人能受得住。

饥荒虽然是要饿肚子,但是因为有预见,所以心里有底,不管是未雨绸缪也好,还是寻找吃的,总之,好过天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

这便是兵灾猛于饥荒了。

这个道理,崇祯皇帝当然明白,他很有感慨地一叹,然后说道:“朕不能保天下太平,实在有愧于百姓。如若被朕发现官绅有不善待于百姓的,定然饶他不得!”

皇帝是不可能有罪的,左懋第听了,连忙奏道:“皆因贪官污吏之故也,陛下爱民如子,世人皆知!”……

皇帝是不可能有罪的,左懋第听了,连忙奏道:“皆因贪官污吏之故也,陛下爱民如子,世人皆知!”

其实,崇祯皇帝已经被忽悠,下了好几次罪己诏,承认自己做得不好。皇帝的权威,早就被文官给玩没了。

没有了权威,谁把皇帝当回事?

也亏了崇祯皇帝领兵打仗,并且是打胜仗,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敌,这才重建了皇帝的权威。也只有这么一条路,才能重建权威。这时候,可没人敢说是皇帝不行了!

真要是皇帝不行,那皇帝是怎么力挽狂澜的?既然是皇帝本身没问题,那以前的问题,肯定都是贪官污吏的锅了!

此时,崇祯皇帝听到左懋第的话,只是微微一笑,却不说话,用握着马鞭的手一指道路两侧的田地道:“自进入鲁地以来,朕一直在观察,为何这边的田地,皆是荒废,无人耕作?”

北直隶地区,百姓的热情很高,哪怕是到了秋冬时节,也在伺候土地,就等着来年春季的时候能省力一些,或者多弄点肥力之类的。

崇祯皇帝皱着眉头说道:“要说兵荒马乱,至少这边应该还成吧,为何不见百姓劳作?这些都是何人的田地?”

左懋第之前就当漕运总督的,因此,对于运河两岸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的。

此时一听皇帝的话,便连忙奏道:“陛下,这些粮田皆是曲阜孔家的。”

崇祯皇帝为了对付孔家,早就有过调查,自然是知道的,此时故意提出来,就是开始对付孔家的前奏。

此时听到左懋第的话,故意惊讶道:“此乃东昌府,曲阜孔家可不在东昌府啊?”

左懋第听了,苦笑道:“回陛下,曲阜孔家的粮田,不只是在曲阜,也不只是在兖州府,北直隶、整个山东,南直隶,还有河南那边,临近各省都有曲阜孔家的粮田。”

“哦?”崇祯皇帝听了,装出第一次听到,很是震惊道:“孔家竟然有如此之多的粮田,这比朕都要多了啊!”

皇帝的粮田,也就是皇庄,其实就没多少。传说被李自成烹了的福王,万历赐给他的粮田,多到整个河南都是之类。其实压根就不是真的!

皇帝能赏赐的田地,只能是从官田里出,不可能把私田赐出去。并且明朝的皇帝,那是养猪的,连出城祭祖都要经过地方官的同意才行,又怎么可能去管理非常多的粮田。

其实是粮田的收租,由地方官收取,然后折算银子给福王,一年大概是两万两,供福王府开销之用。

当然,福王还有其他财路,比如城里的铺面什么的,就不包括了。

崇祯皇帝在后世的时候,看过黄仁宇的著作,知道了这一点。如果要说田地真正拥有最多的,就是曲阜孔家!

本来的话,朝廷分给曲阜孔家的祭田,那是不用交税的。但是到了朝纲败坏的年代,不要说祭田,私田也不可能交税。只是曲阜孔家的土地兼并给朝廷带来的损失,就不知道有多少!……

本来的话,朝廷分给曲阜孔家的祭田,那是不用交税的。但是到了朝纲败坏的年代,不要说祭田,私田也不可能交税。只是曲阜孔家的土地兼并给朝廷带来的损失,就不知道有多少!

从方方面面来说,曲阜孔家必须要打倒。

但是,曲阜孔家要在这个年代打倒,那是真不容易的。

崇祯皇帝手中已有证据,可以证明当代衍圣公阿谀奉承李自成,在如今这个背景下,他要治当代衍圣公,估计不会有臣子反对。

但是,崇祯皇帝要做的,不是换个衍圣公,而是要把曲阜孔家打倒,这就会很困难了。

对文官来说,换个衍圣公,可以,废了衍圣公,不可以!

这便是冲突的所在了。

因此,崇祯皇帝要做的,是把整个曲阜孔家都弄臭了,然后他就可以说,看看,朕就是想换个人当衍圣公也不行啊!

只有这样,才能把衍圣公给废了!

此时,左懋第听到崇祯皇帝的感慨,无话可说。

谁让曲阜孔家传承千年,人家有那么多田地,又有什么奇怪的?

这边正在感慨着呢,忽然间,前面传来了嘈杂声,甚至都影响到了军队行军,这让崇祯皇帝和左懋第都有些意外。

朝廷在运河北方的船只并没有多少,因此,船只就都用来装粮草辎重和盔甲之类,军队的行军,都是沿着运河两岸步行的。闹事的这边,刚好是崇祯皇帝所在的这边,他便皱着眉头对身边陪同的方正化说道:“派人去看看,怎么回事?”

通常情况下,老百姓都是怕军队的,因此看到军队来,会远离军队。更不用说,明末时候,官兵如同土匪一样,军纪非常差,就更是让百姓畏之如虎。

京营南下,虽然秋毫无犯,队伍严整,但是也同样没任何人敢有胆子冲撞军队。

因此,崇祯皇帝就有点好奇。

只是一会之后,队伍又重新行进,但是前方的嘈杂声却还是有,不过是移到了一边。

奉旨前去查看的锦衣卫校尉很快就赶了回来,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是许多百姓看到军中有女兵,不少女人,还有他们的女儿什么的,都跪地求收留,阻拦了军队行军。”

兰陵营的主要职责是救治伤兵,然后是起一定的宣传作用。这次在京师休整的时候,崇祯皇帝下旨兰陵营扩编,也可以到教坊司招收女兵,因此,兰陵营已经扩编到了两千六百多人。

这次南下征战,兰陵营自然是带着的。

都是女兵,英姿飒爽,排成了很长的长队行军,自然也非常引人注目。

崇祯皇帝听了禀告之后,便策马前行,过去看看情况。左懋第自然是作陪,跟在身后侧的。

就见前面不远,跪了至少一百来个女子。在她们的身后,有她们的家属在,也跟着跪在那里。还有不少人都往这边聚集,有女人的,也跟着在跪。……

就见前面不远,跪了至少一百来个女子。在她们的身后,有她们的家属在,也跟着跪在那里。还有不少人都往这边聚集,有女人的,也跟着在跪。

崇祯皇帝发现,这些都是北逃的难民,拖家带口的,一个个神情都是很憔悴。

兰陵营主将刘玉兰看到皇帝过来,便连忙过去禀告道:“陛下,她们都是饿的,看到军中有女兵,就想加入军队混口吃的,如此能给家里人节省点粮食。可是,她们这种面黄肌瘦的,就是收了,也跟不上队伍,她们就全跪下了。”

重男轻女,在这个时代自然是很正常的现象。当这些难民北逃的时候,发现粮食不够时,卖儿女也是会先卖女儿。军队中有女兵,至少有吃的。走投无路之下,这种情况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崇祯皇帝南下平叛,自然不会打出旗号,告诉贼人说我来了。因此,沿途的百姓并不知道这支军队是皇帝亲自领军。

此时,他们看到一个将领模样的人好像是更大的官时,便又想拥向崇祯皇帝这边求告。但是,皇帝身边不是一般人能靠近的,立刻有外围的锦衣卫校尉把她们都拦住了。

崇祯皇帝没有出面,只是转头看看左懋第这个漕运总督。

左懋第心领神会,便过去劝说这些百姓,说皇帝已有安排他们,告诉他们如何做。

至于崇祯皇帝,他当然是继续行军了。

收留这些百姓,并不现实。他是去打仗的,不是游山玩水。并且只要开了这个头,那就会源源不断地有人把希望寄于这支军队,到头来,恐怕粮草都不够行军了。

左懋第还在后面处置,崇祯皇帝便看到李来亨快马从前头返回,他顿时心中一动,知道是自己安排的事情妥当了。

果然,李来亨到了御前之前,便翻身下马禀告道:“陛下,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了,过了东昌府之后,便能看到了。”

崇祯皇帝听了,微微点头道:“做得不错!”

李来亨见他没有其他吩咐,便回转自己的部队去了。

这个事情,还必须是他们这些投降的李自成手下去干,才会少一些约束,办得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