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你去翰林院大闹,把所有人劈头盖脸地数落了一顿。”男子颇为郁闷道:“我就是那日被你逼到墙角的那个。”

冼如星:“……”这么详细谁能记得请。但想到一人之后还要共事许久,于是有意抛出橄榄枝,“既然如此,咱们也算不打不相识了,商侍读是吧,陛下将如此重要的事交给咱们,那你我就不能负君恩,之后的这段时间,请多包涵了。”

她把话说得这般漂亮,商侍读当然不好再追究,沉默片刻,最后表示暂时与对方握手言和。……

她把话说得这般漂亮,商侍读当然不好再追究,沉默片刻,最后表示暂时与对方握手言和。

商侍读全名商林枫,今年三十有五,乃是正德十一年的榜眼,学识渊博,平日在文坛素有清名,别说只是副考官,就是担主也不会有人有意见。不过他也知道,皇帝这次派自己主要是想帮着张璁抬身份,虽然心中不大乐意,但也没多说什么。而是直接开口道:“多余的话咱们就不用多说了,如今距离会试还有两个多月,还是先将题目定下来吧。”

与乡试中出了题目需要人审核不同,会试为了严格保密,考题往往只有主副考官两个人知道,但凡出了事儿就要拿他们问责。

就好比如今在冼如星工厂中打工的唐伯虎唐大才子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想见江南要按照地区分配名额(touwz)?(net),要求考生们在原籍报考。但是有的考生不符合本地条件或者觉得当地考试太难?(头文+字小说)_[(touwz.net)]?『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便到异地应考,这种事儿即使是现代其实也有不少。只要有空子,那便总有钻空子的人。

不过对于明朝官吏而言,冒籍这件事儿其实很敏感。

洪武三十年,太、祖朱元璋主持开国以来第四届科举,结果发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那届不光状元、榜眼、探花都是南方人,就连录取的五十一人中,北方人也才占了三个。如此北方学子怎能不闹,朱元璋无奈,最后一连砍了包括主考官在内两位状元的脑袋,如此才算平息民愤。

事实上,这次科举并未有徇私舞弊之事,只因北方常年战乱,民生凋敝,本身生源素质就不行,只不过朱元璋为了笼络北方士子的人心,选择牺牲了旁人。从这以后,明朝取士不光严格地给各个地方分配了名额,同时会试还分为南榜北榜中榜三个部分。这—切都是以人命换来的,即使是现在,还经常有官员去祭奠当时的主考官,堪称是读书人心中的一道疤。

不过现在已经临到会试,如此大动干戈,万一天下举人反对,那他们三岂不是下一个掉脑袋的。

商林枫已经在翰林院待了七年,相对于其他两人来说,更了解读书人的思维。这次嘉靖点了张璁与冼如星做考官,本身对于自视甚高的举子而言就心怀芥蒂,要是再闹出什么事儿来,怕是最后真难以收场。于是嘴皮子都要磨干了,拼了命规劝张璁。

谁知张璁倔劲上来了,无论谁说都不好使,而且他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正是因为临近春闱,此举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况且商侍读也知道,冒籍之事并非一天两天,许多朝臣的亲眷也参与其中,我这次要是不管,下回轮到旁人监考,想必也很难腾出手,倒不如借此机会一次性解决。”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