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顺治为什么要净发出家

董鄂妃的去世,令顺治帝非常难过。在《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九记载,去世的当天,顺治帝传谕,亲王以下,满汉四品官员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命妇等人,全部聚集到景运门哭临,这就是全部的皇亲国戚了。而移送梓宫的时候,这些人又必须随同护送。卷一百四十记载,顺治帝为董鄂妃的去世辍朝五天,穿了十二天的丧服,朝廷官员和命妇们为此穿的丧服,直到二十七天才被允许脱下。卷一百四十二记载,到了百日祭奠这天,又是诸王以下、文武官员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各官命妇以上,全部齐集举哀。另外从他亲撰的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借小小的笔端,用日常生活串起了董鄂妃的优良品行,并倾注了自己的绵绵爱意。如此不同寻常的晋升速度和如此不同寻常的礼遇,只说明,顺治深深爱着这位董鄂妃。但这位极度受宠的董鄂妃,因为记载她来到顺治身边的年龄是十八岁,就引起了后人对她入宫前的身份的猜测。因为基本概念是:她是不可能通过报选秀女这个正常渠道直接走近顺治的。清朝相关的法规限定,报选秀女的年龄是十三到十六岁。如果隐瞒不报,身为满族军官的她父亲,是要依照相关法规受到处罚的。所以,她这样的年龄,是从什么渠道入宫的呢?最广泛的猜测演义,就是说,她是被掳献入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这个出生时间,是根据她的丈夫冒襄写的纪念文章《影梅庵忆语》推算的。冒襄,字辟疆,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与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一起,被并称为“明末四公子”,是名噪一时的人物。他的《影梅庵忆语》,写于小宛去世后。文中追忆同小宛相识的时间,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这年小宛十六岁。如此推知,小宛应该是在明天启四年(1624)出生。而顺治帝则出生于清崇德二年(1637),这个概念就是,小宛要比顺治大十三四岁。冒襄记录小宛死亡的时间,是顺治八年正月初二(1651年1月22日)。这一年,顺治帝刚刚十四岁,还没有到大婚的年龄。所以单从年龄和小宛去世的时间上推论,董鄂妃也不可能是董小宛。况且,在《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详细记录了为小宛赎身、一起回家后遭遇的战乱逃亡生活,以及小宛最后病死的全过程。董小宛死去的地点,是江苏如皋叫“水绘园”的家中属于自己的那间房子里——“影梅庵”。她的死亡,还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学士的见证。所以董鄂妃不可能是董小宛。

据一些史学研究书籍阐述,董鄂妃在来到顺治帝身边之前,是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她是在顺治十年(1653)十五岁时入选秀女,指配给了襄亲王,在第二年成婚。成婚时董鄂妃十六岁,襄亲王十三岁。这位生于清崇德五年(1641)名叫博穆博果尔的襄亲王,是皇太极的第十一个儿子,其母亲是懿靖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说,襄亲王是顺治帝的同父异母弟弟。这样,董鄂妃在来到顺治帝身边之前,就是顺治的弟媳了。

不过,在关于顺治为什么要净发出家这个问题上,董鄂妃在入宫前的身份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入宫后赢得了顺治帝的感情,并且她的死给了顺治帝以感情上的重创,成为顺治萌发出家念头的一个直接契机。

综上所述,顺治帝在十七年(1660)十月,因佛教信仰的影响和爱妃董鄂氏去世的刺激,于西苑(中南海)万善殿,举行过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但不久即决定蓄发留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