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全老人——清高宗乾隆

乾隆皇帝痛斥了达瓦齐叛国的罪行,但考虑到民族关系和边疆安宁,赦免了他的罪过,还封他为亲王,让他住在北京,受到最好的待遇。

乾隆帝在平定了达瓦齐的割据势力后,为了削弱准噶尔部的其它割据势力,把厄鲁特四部封为四汗,使各管所属。但是,阿睦尔撒纳自恃平叛有功,日益骄横,一心想当四部的总汗。乾隆未满足他的这种要求,但给了他特殊的恩宠,晋封他为双亲王,食双俸。他仍不满足,分裂的野心恶性膨胀起来。他不穿清朝官服,不用清朝官印,行文各部“以总汗自处”,积极准备叛乱。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乾隆帝命他到避暑山庄入觐,想调虎离山,消患于未然。阿睦尔撒纳看出了朝廷的用意,半路逃回,公然打出了叛乱的旗号。

叛乱迅速扩大,驻守伊犁的班弟兵败被杀。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命衮札布为定边将军,出北路;命兆惠为伊犁将军,出西路。清军长驱直入,锐不可挡。阿睦尔撒纳仓皇逃入俄国。后来,他因患天花病死,俄国把他的尸体送还给清廷。

6)、接受土尔扈特异域来归

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原是蒙古四部之一。17世纪20年代以前,该部一直居于准噶尔地区。明朝崇祯初年,该部因和邻近蒙古各部发生矛盾,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离开近代居住的塔尔巴哈台一带地方,几经辗转以后,定居在伏尔加河下游一带。

对于沙俄当局的压迫,他们实在忍无可忍,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居住在伏尔加河南岸的17万土尔扈特人同时发动了反抗沙俄的大起义,彻底摆脱沙俄政府的控制,浩浩荡荡地走上了重返祖国的艰难征程。在回国途中, 他们击退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 战胜了哈萨克、布鲁特等部的骚扰,克服了给养缺乏、疾疫流行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次年六月进入中国境内,实现了他们长期以来要求返回祖国的愿望。

针对土尔扈特人众长途跋涉,各种生活用品奇缺的情况,根据乾隆皇帝“口给以食,人授之衣”的指示,大批清朝官员投入了赈济来归人众的具体工作。为了救急,乾隆皇帝除指令土尔扈特人众所至之地官员动用库存衣物、茶叶、布匹、粮食和官中牛羊之外,还专拨库帑20万两,于西北各地购置牛羊衣物,“驱往供馈”、“均匀分给”。

2)、对外政策

(1)?和英国的关系

乾隆帝时期,英国等西欧国家已经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迫切需要在东方寻找商品市场,古老而庞大的中国自然成为欧洲国家输出商品的重要目标。欧洲国家的对外贸易急剧增长,其中以英国增长最快。当时清政府允许外商在澳门居住,并在那里设立商馆,到广州进行贸易。对于在广州进行正当贸易的外商,乾隆根据中国体制和法律,保护他们的经商活动的合法权益;对于中国人和外商之间的争端纠纷和刑事案件,乾隆坚决依据中国法律秉公处断,既不包庇又不侵害外商利益而采取维护中国法律,依据法律公正判刑的严正态度。

当时最大的贸易对象是英国。但是在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呢绒、棉纱、钟表、玻璃、铜、铅等,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市场非常疲软;而中国出口的茶叶、生丝、土布、药材、陶瓷制品等,都受到欧洲国家的热烈欢迎。因而,在当时中英贸易中,中国保持了大量出超的地位。为了扭转中英贸易中的不平衡状态,向中国推销更多的英国商品,英国派出以马嘎尔尼、斯当东率领的700人使团,带了600箱礼物,以向乾隆“祝寿”为名,来到中国,妄图以外交欺诈手段、侵害中国主权的办法,把中国变为英国的商品市场。

马嘎尔尼书面提出六项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扩大贸易,增加通商港口,允许英国人在广州居住,请占用一小岛贮存货物,允许传教士到各省传教。乾隆帝回复了英王来书,先后颁予英使三道敕谕,断然拒绝了英人要求。

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向乾隆帝进献的火枪全貌英国除想通过外交途径打开中国的市场外,还企图通过支持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分裂势力、支持中国的邻国如廓尔喀的统治者对中国的入侵等手段,来达到侵略我国的目的。由于乾隆皇帝实行坚决平定叛乱、抵抗外国侵略的政策,导致英国的这些阴谋也一一失败了。

(2)?与沙俄的关系

沙俄殖民势力在乾隆时期继续对我国边疆进行分裂、颠覆和侵略活动。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阿睦尔撒纳的长期叛乱就得到了沙俄势力的唆使和怂恿。1756年,正在清军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之际,沙俄政府决定派布拉吉谢夫出使中国。第二年布拉吉谢夫来到北京, 带了俄国枢密院给中国的信件, 要求在“流经中国大皇帝陛下领域之内”的黑龙江上,给俄国以自由航行权,还准备谈判不成就用武力解决。乾隆指出:根据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并无逾界遣人运送什物一项”,断然拒绝了沙俄强要在当时属于中国内河的黑龙江上航行的无理要求。为了防止沙俄军队的挑衅, 他指令江防官兵加强戒备,“倘不听阻止恃强前行”, 即“照私越边境办理”。与此同时,沙俄还在我国西北边境不断进行侵略渗透活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的1763年,沙俄军队入侵我国卫满河源、库克乌苏河、布克图尔玛河与色毕河一带,“造屋树栅”;1771年,沙俄殖民者又潜入我国境内哈屯河一带耕作。乾隆得知消息后命令官兵将俄罗斯木栅、屋宇尽行拆毁,并指出:“以上地区均系中国准噶尔地方, 与俄罗斯无干,伊等岂可擅自造屋树栅?”

以后,乾隆决定从1771年起,将每三年查边一次改为每年查边一次。这些措施,捍卫了我国西北边疆领土主权的完整。

(3)?和亚洲国家的关系

乾隆时期,中国和四周的邻国朝鲜、日本、缅甸、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国,和中国的关系极为友好密切。朝鲜遣使定期前来北京朝贡,每次都受到乾隆的热情接待;日本在乾隆年间和中国的商业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当时两国是平等的友好相处的关系;中国同缅甸在乾隆年间发生过战争,但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的,1769年中缅战争结束后,两国往来更加频繁,彼此的使节往来不断。当时缅甸和暹罗(泰国)之间的关系紧张,几乎要爆发战争,乾隆从中调停,使两国的关系有所缓和;乾隆晚期,由于英国的煽动怂恿,廓尔喀(尼泊尔)入侵我国西藏,中、廓之间一度发生战争。当中国军队迅速击败入侵的廓尔喀军以后,乾隆只要求其归还被掠夺去的中国西藏的财产,保证永远不侵犯中国,并没有提过分的侮辱性的要求。从此,廓尔喀国王相信中国而不相信殖民主义的英国;越南在乾隆时是中国的藩属国之一,两国当时的关系也是友好亲睦的。乾隆晚期,越南黎朝国王黎维祁“因无能失国,弃印潜逃”。乾隆让他定居中国桂林,给以养赡;根据夺取了黎朝统治权的阮光平的恳求,乾隆册封阮光平为安南国王。1790年,阮光平来到承德朝见乾隆,受到乾隆和中国官员的热情接待。中越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