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代酷君——清世宗雍正

5)、改土归流

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由世袭土司进行管辖。此前已有“改土归流”的举措,但雍正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就是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中央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同内地大体相同。雍正帝的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民族与边疆问题,东北地区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已经解决;东南的台湾、北方的蒙古,到康熙时已经得到解决;西南的民族问题,雍正时已经解决;新疆和西藏,到乾隆朝得以解决。

6)、废除贱籍

贱籍就是不属士、农、工、商的“贱民”,世代相传,不得改变。他们不能读书科举,也不能做官。这种贱民主要有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户等。在绍兴的“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后代。雍正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乐户、惰民、丐户、世仆、伴当、疍户等,命令除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

7)、确立新的立嗣制度

立嗣,是雍正留给清代的一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清朝皇帝的继承人问题,康熙以前没有定制。清太祖死后,因皇位继承演出大妃生殉的悲剧,害得多尔衮从小失去母亲;清太宗死后,尚未入殓,几乎演出兵戎相见的惨剧;清世祖死后,仓促让一位8岁的孩童继位,大清出现一位英明的君主实属幸运;清圣祖死前继承人未定,演出了雍正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剧。大清皇朝,是家天下,用什么办法在家族内确立接班人,是清朝建立100多年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嫡长制?虽可以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明亡教训,已有前车之鉴。用太子制?康熙帝失败的教训,雍正已经亲历切肤之痛。如何解决?雍正采取的一个办法是预立皇位继承人,但不公开宣布,这就是秘密立储。即将传位诏书置密封锦匣中预先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是建储制度的一项伟大创举。其积极的方面是,既有利于在皇子中选优,又避免皇子们争夺储位,相对地保证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

顺治选了康熙继位,雍正选了乾隆继位。这两位大清皇帝,都君临天下60年,开创出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应当说,雍正有眼力,有见识,看准并决定要乾隆继承、光大他的事业,确是选对了接班人。这对大清帝国、对中华民族、对亚洲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武功

1)、大败噶尔丹策零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军与准噶尔部产 生了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七月,噶尔丹部进军途中被清军的伏兵围攻,大败。清廷授顺承郡王锡保为靖边大将军。九月,于鄂登楚勒大胜,噶尔丹策零率残部仓皇逃走。但他不甘罢休,总想侵占喀尔喀,扩大势力。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六月,清军及喀尔喀蒙古骑兵联兵于光显寺大败噶尔丹策零。光显寺之战,准噶尔部受到了重创。由于形势所逼,噶尔丹策零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年底向清政府求和。第二年,清政府派使者赴准噶尔,希望其部能与喀尔喀划清游牧界,永远不再发生战争。经多次谈判,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廷始同噶尔丹策零订议,以阿尔泰山为界,准噶尔部于阿尔泰山以放牧,喀尔喀部在阿尔泰山以东放牧,各占其地。这样,清政府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并维持了20年的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