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乱世枭雄——清太宗皇太极

清崇德七年(1642)十月,皇太极又命阿巴泰等在皇太极生前最后一次入关攻明,兵分两路入长城,共会于蓟州,直抵山东兖州而还,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王,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余口、牲畜五十万头。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军经通州徐徐凯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诸军皆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

由于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严重地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从崇德五年(1640年)起,病况频频发生。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宠爱的宸妃病亡,他极为哀痛,一直朝思暮想,致使情志不舒,痰火上升,头晕目眩。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东暖阁寝宫猝然中风而亡,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诸多军国大事,事必躬亲。他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并仿照明朝官制,确立了封建农奴制,使满族进入封建社会。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驾部于清宁宫,终年五十二岁。死后葬昭陵,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皇太极在位十七年间,统一了东北全境,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大明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业。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2、文治

1)、厘正和改革。努尔哈赤驾崩之前,由于对广大汉族降民采取高压政策,以至屡屡发生汉人反抗事件,满汉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皇太极对此做了更张:他严格制止满族官员擅自勒索汉人财物,违者从严惩处;停止修筑城廊及边墙工程,减少汉人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耕作生产;从前汉人每十三名壮了编为一庄,分给满官为奴。重新改为每名满族备御只给壮丁八人、牛二头,其余的汉人编为民户 ,由汉官管理,不与满人杂处。这些措施初步缓解了民族矛盾。社会趋于安定。

2)、改革八旗贝勒共理国政和四大贝勒按月输值、执掌政务的旧制。

仿照明朝制度建立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取消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按月分值,同时,设立“八大臣”、“十六大臣”与诸王贝勒共同参政议政;天聪五年十二月,皇太极依据礼部参政李伯龙的建议将原朝贺时大贝勒与皇太极并列而坐的体制,改成皇太极一人南面中坐,“以昭至尊之体”。

3)、积极倡导汉族先进文化,革除满族陋俗。皇太极虽然是满族出身的统治者,却颇有政治眼光。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需要,今文臣达海等人翻译汉文典籍,如,《刑部会典》、《素书》、《三略》以及《孟子》、《三国志》、《通鉴》等书。同时,对其本民族长期存在的“婚娶则不择族类,父死子妻其母”等陋俗禁行禁止,并且不许娶继母、婶母、弟妇、侄妇以及取消族内通婚现象。

4)、改女真为满洲,建国号为大清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永垂史册。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诏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因为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另一个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现十二帝十三朝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