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竭力向外扩张,企国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刚刚建立的时候实力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清政府1895年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中国变成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城市工业和农村手工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中国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帝国主义在对中国输出资本的同时,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义和团,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进犯天津、北京,遭到义和团的沉重打击。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反抗精神。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农民小生产者的落后和愚昧,加上在斗争中没有统一的领导,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三)边界的变迁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人强迫清政府订立瑷珲条约(1858),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仅瑗珲对岸江东64屯中国仍保留居住权,义和团运动后,亦为其侵占),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土地改为中俄共管。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又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也割让给帝俄。唯库页岛自18世纪中叶俄日已分自南北擅自输送囚犯或移民其地,清廷置之不问。但19世纪前期土人仍向三姓副都统(驻今黑龙江依兰)纳贡,自北京条约割弃乌苏里江东岸后,始断绝关系。1875年日俄协议,俄以千岛群岛换日占库页岛南部,遂占有全岛。1905年日俄之战,俄国战败。又割让北纬50°以南归日;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全岛又归苏联(今俄罗斯)。
19世纪沙俄侵入中亚,清朝的藩部属国先后被占,遂即发生了中俄之间的西北边界问题。1864年沙俄乘新疆内部战乱,要挟清廷签订了“塔城条约”。1871年又乘乱强占伊犁,至1881年归还伊犁时,又签订了“改订伊犁条约”。以二约为根据,又陆续签订了许多分段具体界约,陆续都被割去若干领土。最后于1884年订立“喀什噶尔界约”,中俄西北边界才划定。但此约所定边界南止于乌孜别里山口,自此以南的帕米尔高原并未具体划定,条约只说自下中国界向南,俄国向西南。此后俄国又擅自占领了乌孜别里山口以南包括东南方面的大片帕米尔,英国也从阿富汗向北侵占了部分帕米尔。1895年英俄在伦敦订约私分帕米尔,中国政府始终未予承认。